寬闊的村道路
千畝荷花引游人
荷葉茶深加工車間
發(fā)放土地經營權流轉金
小龍蝦喜獲豐收
初夏,施甸縣姚關鎮(zhèn)山邑村展露勃勃生機。千畝荷塘里,翠綠的荷葉在湖面鋪開,成群結隊的野鴨在湖面嬉戲,不時蕩起一波波漣漪。放眼望去,遠處連綿起伏的青山、錯落有致的農舍與荷塘融為一體,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
2014年,山邑村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流轉了1006畝水淹田,采取資金入股、混合入股、資產出租等多種方式,積極發(fā)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產業(yè)轉型升級。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經營,規(guī)模化種植紅蓮藕、養(yǎng)殖小龍蝦和鯽魚,一年后,一個可學習可復制可推廣的“山邑模式”已嶄露頭角。
“轉”出新身份 農民變股東享收益
去年合作社實現(xiàn)收入117萬元,兌付土地流轉金80.48萬元,村民按股分紅11.4萬元。村民可享土地租金、收益分紅、勞務工資3份收益。
一直以來,山邑村村民們遵循傳統(tǒng)的種植理念,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是田地里不變的主角。然而這樣的理念對村里的1000多畝水淹田卻行不通,十種九難收是常態(tài)。于是這1000多畝水淹田就成了雞肋,不種點什么可惜,但種什么、怎么種,又誰都說不清。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山邑農業(yè)產業(yè)小、散、弱和落后的生產觀念很難給村民帶來富裕的生活。在村里看不到未來,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婦女和孩子,被戲稱為“386199”部隊。
誰都想過好日子,但要從哪里下手、具體怎么干?
2013年秋收后,山邑村終于做出了將讓這里發(fā)生巨變的一個決定。經多方考察,梳理村情,山邑村黨總支決定流轉村里的1006畝水淹田,讓分散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規(guī)模化發(fā)展蓮藕種植和魚、小龍蝦養(yǎng)殖等產業(yè)。
在開展流轉土地經營權之初,村民們“一怕二擔心”:怕不能按時獲得土地租金,擔心土地流轉到期后無法恢復原樣和擔心土地丈量面積不準。為此,村干部先帶頭,采取自己貸款借款入股、簽訂合同、制作流轉土地精準平面圖等措施做出示范,逐漸打消了村民們的疑慮。
據村黨總支書記楊紹武介紹,村黨總支把流轉的1006畝土地按每畝800元的標準折資成80.48萬元,量化成村民股份,再把扶貧項目資金77.8萬元作為強基惠農“股份合作”資金,加上村干部自籌的50萬元,入股成立了施甸縣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通過“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規(guī)模化種藕、養(yǎng)魚、養(yǎng)小龍蝦。同時,依托村龍頭企業(yè)——施甸縣康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對荷葉、蓮子、小龍蝦、生態(tài)魚等農產品進行加工銷售。
就這樣,村民們多了一個新的身份——股東。
僅一年的時間,土地流轉就帶來了巨大效益。原生態(tài)蓮藕、小龍蝦等供不應求,而借助企業(yè)的銷售渠道、電子商務平臺,更打開了農特產品的省內外銷售市場。去年,合作社實現(xiàn)收入117萬元,兌付給459戶村民土地流轉金80.48萬元,在提取20%的公益金后,按入股比例進行分紅,村民可分紅11.4萬元,村集體收入11萬元。同時,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村民可以選擇在村里的合作社或企業(yè)打工,這樣村民在改革中獲得了土地租金、收益分紅、勞務工資3份收益。
上朱市沖黨支部書記楊海東算了筆賬,“以前辛辛苦苦種一年水淹田,除去成本,收成不足400元。流轉經營權后,每年每畝有800元收入,年底還有分紅,再加上打工收入,比原來的收益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