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心理文化地名,即反映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心理文化的地名。
反映思維方式的地名。如貢山縣獨(dú)龍江鄉(xiāng)迪政當(dāng)村民委員會木當(dāng)村,獨(dú)龍語“木當(dāng)”為仰望,因地處麻必洛河谷,歷史上曾有一陌生人在此迷失方向而望天辨向得名。福貢縣架科底鄉(xiāng)阿打村民委員會干下殼村,傈僳語“干下殼”意為寬闊的地方,因村居緩坡,周圍平緩,視野開闊得名。瀘水縣稱桿鄉(xiāng)赤耐乃村民委員會阿尼大地村,傈僳語“阿尼”為黃牛,“大地”為睡的地方,意為黃牛睡的地方,以建村前為牧場得名。上述三個地名,反映了歷史上當(dāng)?shù)孛褡逅季S方式的直觀性、古樸性、生動性。
反映宗教信仰的地名。如迪慶藏族自治州稱為神山的地名,含義豐富多彩:德欽縣太子雪山南段的“面茨姆”峰,海拔6054.6米,終年積雪,藏語“面”為下看,“茨姆”為藏族女子名,因此峰居于卡格博峰的下段,山形俊美,恰似披發(fā)神女,“面茨姆”意為“雪山之神”卡格博俯視著的美女。因神話傳說它是“雪山之神”卡格博峰的妻子而得名,這與巫山神女的美妙神話同樣動人。“扎拉雀尼”,是德欽縣東南部白茫雪山主峰,藏語“扎”為戰(zhàn),“拉”為山,“雀尼”為十二,意為戰(zhàn)神十二峰。因神話傳說,此主峰是太子雪山東面的衛(wèi)士,故名。還有“說拉增歸面布”,在德欽縣升平鎮(zhèn)西北部,屬圍繞在卡格博峰四周的太子十三峰之一,藏語“說”為柏樹,“拉”為山,“增歸”為兇惡,“面布”為紅,意為柏樹山上兇暴的紅臉神。因神話傳說此山峰是太子雪山北面的紅臉衛(wèi)士而得名。“尼用頂”,在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奔子欄西南面的藏族村。藏語“尼”為神,指神山,“用”為箐,“頂”為上,意為神山上的箐溝。“臘摸臘卡”,在香格里拉縣西部五境鄉(xiāng)澤木塘村的農(nóng)地。藏語“臘摸”為女神山,“臘卡”為山頂,意為女神山頂。“采貢”,在珠巴龍河西岸,藏語“采”為游藝,“貢”為梁,意為山神歌舞游藝的山梁。因神話傳說當(dāng)?shù)厣缴裣矚g唱歌跳舞而得名。上述地名反映了人們心目中的山神有俏麗多姿的神女,有勇敢的衛(wèi)士,有紅臉守護(hù)神,而且他們也是有情感的,是同人們一樣喜歡唱歌跳舞的,這是宗教信仰在地名中的反映,表達(dá)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美好環(huán)境、生態(tài)文明的追求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