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國際茶日·初品色香味 再品精氣神丨尋山問水,給世界一杯云南好茶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一個(gè)“茶”字
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和尊崇自然健康的核心價(jià)值
一千多年來,茶葉已有千百種,但茶字始終不變。從茶字釋義看,茶字作為會(huì)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樹木,上面“草”是芽葉,“人”站在中間采摘如草生發(fā)之芽葉。也就是說,人采茶時(shí)須待茶樹長大后采,且只可摘芽葉,不能胡采亂摘。
茶字的讀音與“茬”相諧,是指茶葉的生產(chǎn)是要分季節(jié),要按自然規(guī)則,一茬一茬地去采收,留有余地,不能一次全部采光。
從茶字的解析看,還寓意著健康長壽。茶字的“廿”(草字頭)+“八” (中間的“人”字)+ “八十”( “木”字)= 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寓指愛茶飲茶,遵循“人在草木間”生態(tài)自然簡單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長壽,活到一百零八歲。
一杯茶,可以千姿百態(tài),可以和而不同。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竹筒茶”在傣語里稱為“臘跺”,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飲茶方式。這種竹筒茶,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大理白族三道茶制作要求極為嚴(yán)格,有“三道”“六則”“十八序”之說,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布朗族的“青竹茶”則以新鮮香竹作為煮茶和飲茶工具,山泉水、鮮竹青香與茶香味融為一體,滋味十分濃烈,在吃了竹筒飯和烤肉后飲用,非常爽口。
除此之外,還有僾尼人“土鍋茶”、基諾族“臘攸”、佤族“燒茶”、納西族“龍虎斗”、傈僳族“雷響茶”、藏族“酥油茶”、彝族“打油茶”等,堪稱中國茶文化百花園中極具地方特色一枝枝絢麗奇葩。
小罐茶
一杯茶,可以品鑒滋味,可以感受生活智慧。景邁山古茶林流傳著布朗族先祖遺訓(xùn):“留下金銀財(cái)寶終有用完之時(shí),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之時(shí),唯有留下這茶園和茶樹給你們,方可讓子孫后代有吃有穿。”德昂族被譽(yù)為“古老的茶農(nóng)”,在他們的文化中,茶不僅是日常飲品,還被用來表達(dá)敬意、友好以及解決爭端。一杯先苦后甜的三道茶,蘊(yùn)含著白族人家無盡的人生智慧與感悟,宜良寶洪茶制作技藝傳承中,徒弟學(xué)藝的第一課,是先做人,再做茶……
時(shí)下火熱的“圍爐煮茶”,也將云南部分地區(qū)一直傳承著“火塘烤茶”招待賓客的習(xí)俗,帶到了更多人面前。它的“出圈”不僅僅是喝茶這么簡單,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通過圍坐在火塘邊,一邊烤茶一邊聊天,增強(qiáng)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古往,通過茶馬古道,云南的一片小小葉子走向世界各地;今來,隨著非遺保護(hù)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茶文化的遠(yuǎn)播以包容和融合的態(tài)度,促進(jìn)了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dòng)著人類文明的共同進(jìn)步。
從茶籽到茶苗,從茶葉到茶末
云南人種茶、養(yǎng)茶
也采茶、制茶、喝茶
一株挺秀的嘉木,一片和合的葉子
一盞甘冽的清茗
正是:南方有嘉木
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
云南日?qǐng)?bào)-云新聞出品
策劃:謝煒
統(tǒng)籌:張海燕 黃佳倫
美編:林顯富
云南日?qǐng)?bào)-云新聞編輯:鄭海燕 王熠(鄭海燕 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