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井煙火中細尋人間風味
菜市場向來是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場域,如今它卻搖身一變,成了旅游打卡地。
這里不僅是食材的聚集地,更是一個充滿故事與溫度的奇妙世界。游客們穿梭其中,感受著撲面而來的濃郁生活氣息,探尋著每個角落的獨特魅力。有人被傳統(tǒng)的手工美食所吸引,駐足品嘗那一口地道的風味;有人被攤主們熱情質(zhì)樸的笑容所感染,與之親切交談,聆聽背后的人生故事。菜市場,這個曾經(jīng)只與柴米油鹽相關的地方,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成為城市中一道別樣的風景,讓人們體會到一座城市的本真。
香格里拉市向陽農(nóng)貿(mào)市場
觸摸高原生活的詩意
晨曦微露,迪慶高原尚未完全蘇醒,向陽農(nóng)貿(mào)市場的鐵門已被推開。藏族阿媽背著竹簍,嫻熟地將新制的奶渣擺上木案;傈僳族小伙肩扛黑陶罐疾步而過;納西族商販用帶口音的普通話,熱情地向游客介紹羊肚菌和松茸……在這座被本地人稱作“金橋”的市場里,新一天的故事,隨著高原晨光穿透鐵皮棚頂?shù)碾硽杷娜焕_帷幕。
向陽農(nóng)貿(mào)市場肉鋪。
“香格里拉”在藏語中意為心中的日月,而向陽農(nóng)貿(mào)市場,恰似鑲嵌在這片土地上的明鏡,倒映著高原生活的粗糲與豐饒。這里不僅是一座本地人采買生活物資的市場,更是一扇展示民族文化與生活圖景的窗口。藏族、納西族、白族等各族群眾在此匯聚,不同民族的語言、服飾、物產(chǎn)在此交融,勾勒出一幅鮮活的文化肌理圖。
在蔬菜區(qū),白族阿孃的吆喝聲格外響亮:“大理青菜3塊,不講價!”面對游客的詢問,她抓起一把新鮮青菜,自信地說道:“你聞聞這土腥味,早上才從洱海邊運來。”在海拔3300米的市場,多數(shù)蔬菜都需長途運輸,土豆成了少數(shù)“本地戶”,菜販王建軍笑著分享烹飪秘訣:“香格里拉的土豆比大理的硬,燉湯要敲碎了才入味。”
野菜攤前,藏族阿孃格桑熱心地攔住準備離開的游客,掰開竹葉菜耐心示范:“花芯不掐掉,苦得你跳腳。”即便雪水初融時節(jié)的雪山野菜能賣上好價錢,她仍大方地抓起兩把塞進游客背簍:“送你的,歡迎下次再來。”這份熱情與豪爽,正是高原人性格的寫照。
“羊雜湯要熬到下午,現(xiàn)在只有羊頭肉。”被稱為“四哥”的老板蹲在煤爐前,一邊用鐵鉤捅著火塘,一邊向食客解釋。65歲的藏族阿孃央宗,在油炸攤前堅守了23年,8個煤爐見證了她的歲月,而5元一份的涼粉價格始終未變,承載著對老顧客們的情義。
肉鋪和藥材攤前,買賣雙方的“交鋒”充滿智慧與趣味。攤主洛桑為證明牦牛肉的品質(zhì),掀開帳篷展示油花;藥材攤主阿枝姆掰開貝母,用斷面的苦味打消游客疑慮。這些日常的交易場景,不僅是簡單的買賣,更是文化與信任的傳遞。
夕陽西下,市場迎來最后的熱鬧。菌販甩賣著羊肚菌,藏族少年洛松扎史用漢藏雙語叫賣奶渣串,羞澀的臉龐在游客鏡頭前漲得通紅。在這金橋之下,高原的煙火氣,伴著各族群眾的歡聲笑語,日復一日,點亮心中的日月,也點綴著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之路。
昆明市五里多農(nóng)博廣場
春菜盈市野菜飄香
春暖花開之際,昆明市官渡區(qū)五里多農(nóng)博廣場迎來“舌尖上的春意”。隨著山茅野菜和可食用花大量上市,這座占地2.4萬平方米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日均吸引超4萬人次涌入,周末更突破6萬大關。
五里多農(nóng)貿(mào)市場以品類齊全、價格實惠而遠近聞名,這里成了市民選購春菜的好去處。除了本地市民,也吸引了國外游客前來打卡,逛菜場成為跨國游客體驗云南生活的新方式。?
市民在五里多農(nóng)貿(mào)市場購買春菜。
“今天帶27位馬來西亞游客來上‘云南生活課’,他們對著刺老苞、金雀花拍照,驚嘆這里的菜市場像植物園。”旅行團負責人吳麗君說。在市場一個經(jīng)營山茅野菜的攤位前,游客們正圍著商戶李紅權(quán)學習辨別野菜。“我們現(xiàn)售10多種時令貨,像水性楊花、刺老苞每天能賣上百斤,還有30多種野菜待上架,總的有五六十種山茅野菜在銷售。”?李紅權(quán)說。
本地食客的采購熱情同樣高漲。“金雀花煎雞蛋是昆明人每年必吃的春天美食。”市民國先生提著剛買的一袋鮮嫩花苞笑著說。
“我們市場里有10多家商戶專門銷售各種山茅野菜和可食用的花,金雀花、棠梨花、苦刺花等花系菜品非常受市民青睞。”?市場管理方相關負責人李選峰介紹,近期野菜日均上市量增長,價格也正在不斷下降,吸引市民前來采購。
五里多農(nóng)博廣場通過源頭直采模式,讓山野珍饈走進尋常餐桌。目前市場內(nèi)10余家專營商戶形成“野菜矩陣”,既有5元一把的親民主打款,也有每公斤超百元的高端品類。
這場始于市井煙火的文化碰撞,正讓傳統(tǒng)農(nóng)貿(mào)市場變身云南生活展館。當馬來西亞游客舉著各種野菜與攤主討價還價時,屬于云南的風味與生活已經(jīng)具象化。
大理市龍尾關街口菜市
時光沉淀出歷史新生
下午5時,陽光斜斜地掠過黑龍橋,大理市龍尾關街口的菜市迎來一天中最鮮活的時刻。剛摘的玫瑰花被碼成小山,竹筐里嫩綠的小白菜還沾著泥土氣息。“自家鹵的肉咸淡剛好,下飯最香嘍!”系著靛藍色圍裙的攤主一邊用地道的白族口音吆喝,一邊掀開鍋蓋,濃郁的鹵肉香瞬間飄散,與街角烤豆腐的焦香混在一處,勾得路人頻頻駐足。
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彝族阿媽在龍尾關刺繡。
這個看似普通的菜市場,正悄然成為年輕人打卡的新寵。“沒想到大理最有特色、風貌保留最好的街區(qū)居然在這里。”舉著相機的女孩將鏡頭對準龍尾關,記錄下斑駁的城墻、背著竹簍的商販、拖著水桶的年輕人,也記錄下青石板間悄然蒸騰的煙火氣。
龍尾關地處大理市太和街道關迤社區(qū)西洱河北岸。這座建于千年前的古關隘,曾是南詔時期御敵的重要屏障,也是茶馬古道上的咽喉要塞。如今的龍尾關,時令果蔬與手沖咖啡比鄰而居,老式理發(fā)店與網(wǎng)紅茶館隔街相望,千年的歷史沉淀與當代的潮流生活奇妙交融,編織出一幅獨特的市井畫卷。
穿過菜市,沿著青石板路緩緩向上走,街巷旁的裁縫店里,老式縫紉機“嗡嗡”作響;轉(zhuǎn)角石階上,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彝族阿媽繡著鞋墊,彩線在指間翻飛;古老城樓前,拍婚紗照的新人在攝影師指導下調(diào)整角度,試圖將歷史的厚重與愛情的甜蜜一同框入鏡頭。
海菜花
“這幾年龍尾關變化很大,來的人多了,越來越熱鬧,但還是有古樸老街的味道。”今年82歲的羅綱從小就生活在龍尾關,長期從事龍尾街古城保護工作。幾年前因腿腳不便,他搬離了古街,但對龍尾關有著割舍不掉的情感。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拄著拐杖回到這里走一走,看看街坊鄰居,嘗一嘗記憶中的美食,還會為來訪者講述老街的故事。
“龍尾關有‘一關兩街十六個巷’,歷史上是防衛(wèi)大理的重要關隘,也是茶馬古道、蜀身毒道通向南亞印度的交會點。南來北往的商賈在這里交易物資、交流文化,很是繁華。”跟隨老人的步伐,一路走過古街、古巷、古井、古城樓,龍尾關的歷史逐漸清晰。羅綱介紹,龍尾關的老房屋多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土木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格局及整體建筑風貌保存相對完好,但部分建筑也因長期無人居住而年久失修顯得殘舊破敗。“為保護龍尾古街,我們對老宅進行掛牌保護,按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了一批古建筑,也吸引了新的經(jīng)營者入駐。”羅綱指著街邊店鋪說。
順著老人所指,轉(zhuǎn)過龍尾關拱形門洞,一個名為“唐老頭的咖啡鋪”的小店映入眼簾,醇厚的咖啡香撲面而來。這里原來是個老院落,經(jīng)過修繕改造成了咖啡店,店主老唐來自大連,已在大理定居11年。“我們店里有200多種咖啡豆,每一杯都精心沖泡,承載著對生活的熱愛。”51歲的老唐一邊研磨咖啡豆一邊說。
“剛開始還擔心咖啡店開在這里會格格不入。”老唐說,“沒想到老街坊們很歡迎,不少人也會來嘗嘗我的手沖咖啡。”這種新舊交融的景象在龍尾關隨處可見:老宅化身文藝茶館、傳統(tǒng)院落變成民宿……歷史與現(xiàn)代在這里碰撞出獨特的火花。
龍尾關的變化也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27歲的王舟舟兩年前搬到附近,經(jīng)常到龍尾關的古井打水喝。“每天下午,打水的人騎著自行車、拉著小拖車從黑龍橋上走過,那場景特別有生活氣息。”王舟舟說,龍尾關的魅力在于將自然、歷史與生活完美融合。打水的路上,她會經(jīng)過熱鬧的菜市、開滿紫藤花的酒館、手工刺繡攤位,穿過畫著歷史故事的土墻,這些鮮活的場景也讓歷史變得可感可知。
當夜幕降臨,菜攤撤去,龍尾關漸漸安靜下來。老槐樹的影子在月光下?lián)u曳,青石板路上偶爾傳來腳步聲。這座千年古關,在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雨后,正以全新姿態(tài)延續(xù)故事——既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又有鮮活的當代氣息;既是“老下關”人鄉(xiāng)愁的寄托,也是新大理人向往的生活方式。“龍尾關不是刻意打造的旅游景點,而是一個真實生活著的地方。”羅綱說。
瀾滄縣瀾滄街
南朗河畔風物琳瑯
4月傍晚,暮色籠罩南朗河。位于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環(huán)城路河畔的瀾滄街,1000余米長的街道在華燈映照下,漸次熱鬧起來。
新鮮的蔬菜瓜果、美味的山茅野菜、珍貴的蜂蛹蟲食在瀾滄街應有盡有,成為當?shù)匾约班徔h群眾的流連之地,更吸引不少外地游客遠道前來,只為體驗少數(shù)民族集市的熱鬧和獨特。
瀾滄街上販賣的蜂蛹。云南日報通訊員 許時斌 攝
“本地小包谷,新鮮炭烤,5元兩個。”年近五旬的攤主站在烤包谷攤前,雙手靈活翻動著炭火上的包谷、紅薯和土豆。每當有行人駐足,他便立刻熱情推銷。
在瀾滄街,這樣的小攤是市場活力永續(xù)的秘訣,尤其是周六晚,各村寨的農(nóng)民連夜趕來設攤,琳瑯滿目的山貨在此匯聚,盡顯鄉(xiāng)土風情。
大白花
隨著瀾滄街人氣越來越旺,過去在縣城主街道擺攤趕集,適應不了現(xiàn)實需求。2019年,瀾滄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對南朗河西片區(qū)路段進行整體規(guī)劃,將瀾滄街集市整體搬遷,興建拉祜小鎮(zhèn),打造新街夜市。讓這條新建的街道,成為集拉祜文化傳播、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聚集、潮流文化興盛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街道。
如今的瀾滄街,早已不是單純的山貨集散地,更是民族風俗的大觀園。它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從曾經(jīng)僅周末熱鬧的集市,轉(zhuǎn)變?yōu)槊咳斩汲錆M煙火氣的特色市場。街道上,攤點相連,煙火繚繞,音樂聲、吆喝聲交織成歡快的樂章,燒烤味、瓜果香彌漫在空氣中,勾得行人頻頻駐足。沿街商鋪燈火通明,熱情地迎接每一位顧客。孩子們坐在大人懷里,好奇地張望著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眼中閃爍著驚喜的光芒。
茉莉花
瀾滄街還帶動了周邊文化設施、娛樂設施等項目的發(fā)展。街道旁,特色咖啡館、文創(chuàng)小店林立,人們既能品嘗到地道的美食,又能領略到獨特的民族文化,還能感受創(chuàng)意與潮流的碰撞。在這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完美融合,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這份獨特的魅力。
云南日報-云新聞記者:貢秋次仁 張雁群 李麗 沈浩 通訊員:郭武輝 王正鵬 張婕
云南日報-云新聞編輯:郭星余(沈浩 李麗 張雁群 貢秋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