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4“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位候選人名單公布,云南7人入選
近日,2024“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日前確定100位候選人名單,并向社會公示。其中,來自云南的王靜、李懷秀、郁伍林、羅乃炘、張翰敏、 金永才、段四興等7人入選。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王靜
在非遺智慧庫建設中,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主要是加強非遺的基礎研究。自2016年至今連續(xù)舉辦11期全省非遺田野調查業(yè)務培訓,初步形成“非遺田野調查培訓云南范式”;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學術研究能力,編撰出版云南非遺保護系列叢書。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扶持培育傳承人,2018年以來已舉辦8期“非遺賦能鄉(xiāng)村振興”培訓、國家級傳統(tǒng)工藝振興培訓班和“七彩云南·非遺購物節(jié)”傳承人培訓,在非遺促進消費、帶動就業(yè)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堅持品牌塑造,持續(xù)辦好“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云南省傳統(tǒng)戲劇曲藝匯演”兩大特色活動品牌。依托南博會、中國國際旅交會等重要平臺舉辦活動,持續(xù)提升“云南非遺公開課”“云南非遺伴手禮”“云南非遺巡展”“云南非遺集市”品牌影響力。堅持科技賦能,組織開展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和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tǒng)典藏計劃,強化非遺網站、公眾號等傳播平臺及非遺數(shù)據(jù)庫建設管理,推動數(shù)字技術賦能云南非遺保護傳承發(fā)展。
紅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團一級演員 李懷秀
李懷秀,女,彝族,現(xiàn)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演員、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石屏縣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負責人、一級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彝族海菜腔》省級傳承人,先后獲“云南省先進工作者”“省級非遺民族文化傳承人”等榮譽。
她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3所非遺傳習所,為2萬余名學子免費教學傳承技藝,先后推出了《俏花腰》《今天日子好》《咋個還不來》等一批文藝精品,同時汲取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歌舞精華,把《哈尼古歌》等原生態(tài)節(jié)目搬進“石屏古城庭院劇場”,受到各地游客的歡迎和好評。
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郁伍林
郁伍林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xiāng)老姆登村村民,也是云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哦得得”是怒族民歌中保存最完整、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音樂。2006年,“怒族民歌哦得得”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郁伍林將“哦得得”重新編排演繹,上傳到短視頻平臺,意外走紅,甚至還有網友模仿彈奏。網友們紛紛留言:“雖然聽不懂,但曲子太上頭!”
郁伍林自28歲起收徒授藝,自2007年起,他在多所學校擔任非物質文化遺產輔導員。近年來,為了激發(fā)群眾自覺傳承保護非遺意識,他還組建了非遺表演團隊,推出“非遺展演+篝火晚會”,不僅為村民提高了收入,更為非遺文化開辟了活化的路徑。郁伍林更是將文化傳承重心放在青少年培養(yǎng)方面,不僅平時熱心參加公益,關心關愛村內困難群眾。每年,他還會舉辦一至兩期以青少年為主的寒暑假培訓班,免費教授孩子們以怒族特色文化為主的民族傳統(tǒng)技藝、民風民俗。
云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監(jiān)事、原董事長 羅乃炘
沱茶的創(chuàng)制歷史源遠流長。1902年,大理下關茶商在滇南茶區(qū)制作的“姑娘團茶”的基礎上改進創(chuàng)制了外圓內凹,呈碗臼型的“砣(坨)茶”。民國時期,在四川沱江流域極為暢銷,有“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的美譽,后而得名“下關沱茶”。
下關沱茶以云南大葉種曬青茶,作為基礎原料經過篩選、揀剔、勻堆、稱茶、蒸茶、揉茶、壓茶、定型脫袋、干燥、包裝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2011年下關沱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白族扎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翰敏
前排左二張翰敏
張翰敏,大理喜洲鎮(zhèn)周城村人,白族扎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白族扎染技藝傳習所負責人、工藝美術師、大理市刺繡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大理市政協(xié)委員、 “第四屆大理十大最美人物”之“最美繡娘”、 大理市藍續(xù)文化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創(chuàng)始人、執(zhí)行董事。
▲張翰敏(右二)和嬢嬢們在藍續(xù)扎染工坊。
創(chuàng)業(yè)十年間,張翰敏帶領著村里做手工的嬢嬢們組建團隊,為傳統(tǒng)手藝賦能。通過品牌的推動和運營,真正搭建了鄉(xiāng)親們就業(yè)增收和精進技藝的平臺,帶動就業(yè)超3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婦女和殘疾家庭)。通過成立大理藍續(xù)綠色文化發(fā)展中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開展“手藝還鄉(xiāng) 以手抵心”手織布培訓和展覽、“上關村龍?zhí)稌薄爸艹谴逶颈荣悺薄ⅰ吨艹墙橙酥尽房谑鍪氛砗驼褂[等公益活動超120次,讓超5000的村民受益。目前,藍續(xù)榮獲“大理省級旅游度假區(qū)雙創(chuàng)示范基地”“巾幗創(chuàng)新業(yè)示范基地”“國家級大理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之‘大理白族扎染傳習所’”等多項稱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金永才
金永才,1982年金永才拜石屏烏銅走銀藝人李加汝為師,系統(tǒng)學習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現(xiàn)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將這門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完整地保留下來,打破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在昆明官渡古鎮(zhèn)首創(chuàng)云南第一家非遺館——烏銅走銀傳習館,傳承和傳播烏銅走銀技藝。
云南烏銅走銀,因制作時使用秘法煉制而成的貴金屬材料“烏銅”以及獨特的裝飾手法“走銀”而得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金屬工藝的結晶,是云南獨有的銅制純手工工藝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2011年,烏銅走銀憑借著獨到精湛的制作技藝以及低調奢華的藝術品貌,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劍川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段四興等
段四興,男,白族,1973年出生,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金華鎮(zhèn)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大理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劍川基地)負責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勞務品牌形象“劍川木雕工匠”代言人、鄉(xiāng)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他先后被評為“云南省第四屆百名拔尖農村鄉(xiāng)土人才”“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大師”“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云嶺首席技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劍川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云南省鄉(xiāng)村工匠名師、國家鄉(xiāng)村工匠名師。
劍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根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時,劍川木匠就承擔了南詔五華樓木雕構件的制作工作;宋代,曾有劍川木雕藝人進京獻藝,轟動京華。清代學者張泓在其《滇南新語》中記述:“滇之七十余縣及鄰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規(guī)矩斧鑿者,隨地皆劍民也。”可見當時劍川木雕木匠之眾多,流傳之普遍。 劍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藝術水平和文化涵養(yǎng),將原有的粗獷、豪放的風格和江南木雕的細膩、精巧等糅為一體,成為中國木雕重要派別之一。 2011年,木雕(劍川木雕)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4“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位候選人名單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于 蕾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jié)目中心副召集人、2023~2025年總臺春晚總導演
萬松濤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燈會(自貢燈會)省級代表性傳承團體成員
王 靜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王寧宇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理事長
尹忠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俄羅斯族巴斯克節(jié)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
巴合提別克·胡馬爾哈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哈薩克族醫(yī)藥(布拉吾藥浴熏蒸療法、臥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盧 朗 蘇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葉 濤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
葉蔚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蘭傳說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史海峰 短視頻領域創(chuàng)作者@南翔不愛吃飯、魔仙飽文化傳媒(蘇州)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
邊點旺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戲(拉薩覺木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畢六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傘制作技藝(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朱 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朱 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黔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朱付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泥塑(浚縣泥咕咕)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朱金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羌族羊皮鼓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朱炳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銅雕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朱瑩瑩 江西省贛劇院一級演員
伍映方 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靖安黑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小紅 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冶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國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鐘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香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雅睛 短視頻領域創(chuàng)作者@江尋千(九月)、廣州尋千傳媒有限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許建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孫樹椿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yī)正骨療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蘇繼承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yī)正骨療法(海城蘇氏正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杜學龍 內蒙古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燈籠編織技藝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懷秀 紅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團一級演員
李青芳 短視頻領域創(chuàng)作者@李家清晨
楊兆群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剪紙(金壇刻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楊海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裕固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吳兆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萬安羅盤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吳江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zhèn)手工制瓷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吳建華 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邱淑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北大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何建剛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黑茶制作技藝(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沈建鵬 西安永興坊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兆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yī)診療法(宋氏中醫(yī)外科療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 勃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小惠 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館長、常務副主任
張曉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米粉制作技藝(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倍源 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蓮湖精巧面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晶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路梆子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翰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白族扎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
阿西巫之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刺繡(涼山彝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 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華佗五禽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云珍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羌繡傳統(tǒng)刺繡工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樂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戲臺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旭東 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魚躍醬油釀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麗君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百團)演員
陳來發(f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英歌(普寧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秀芬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西文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柏忠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藥炮制技藝(新會陳皮炮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智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川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范隨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汝瓷燒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林 霞 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臺州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林繼富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郁伍林 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羅乃炘 云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監(jiān)事、原董事長
金永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金江波 上海市公共藝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
金媛善 北京服裝學院天工傳習館金媛善拼布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
周好璐 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員
周利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剪紙(蔚縣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周美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徽墨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周新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蒸餾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洋河酒釀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鄭名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郎佳子彧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面人(北京面人郎)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趙偉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獅舞(廣東醒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趙紅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蘇繡(無錫精微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趙國義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非遺保護協(xié)會會長、濟南虞山書院創(chuàng)始人
胡光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柯翔祥 湖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德清緙絲織造工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段四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劍川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侯楊紅 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敦煌石粉彩繪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俞有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徽州三雕(婺源三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格吐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文、錫伯文書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錢小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錢利淮 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鎮(zhèn)竹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倪惠英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會長、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
徐 毳 吉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高 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高水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唐三彩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郭 藝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
郭 培 玫瑰坊創(chuàng)始人、首席設計師
郭如林 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延川布堆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海力切木·鐵木爾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維吾爾族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梅國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魯山窯燒制技藝(魯山花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章雨洲 福建喜樂時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導演
儲金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魯 璐 新鄉(xiāng)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箜篌藝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曾小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粵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曾家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譚小兵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會長
譚湘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壯族織錦技藝自治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
翟惠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彩瓷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熊竹英 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橫山說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滕靜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苗族挑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薛亞兵 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社火臉譜繪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云南日報-云新聞 出品
來源:光明日報、光明網、云新聞客戶端、云南發(fā)布、文明云南、石屏縣融媒體中心、大理市融媒體中心、云南省文旅廳微信公眾號、大理婦聯(lián)微信公號、云南發(fā)布、云南省農業(yè)農村廳微信公號
編輯:徐嵩欽
審核: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