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丨什么?“龍門客棧”開到磨憨啦!
自2023年,昆明市呈貢區(qū)幫帶共建磨憨龍門村現(xiàn)代化邊境幸福村以來,這場相距600多公里的“雙向奔赴”就是“呈”意滿滿。
經(jīng)過兩年多的發(fā)展,龍門村人居環(huán)境整體提升,產業(yè)發(fā)展進一步加強,農文旅融合發(fā)展,共建之花處處綻放,2025年新春伊始,走進龍門村感受邊境幸福與快樂。
辰時:8點
當城市還在沉睡,龍門村的雨林已悄然準備迎接黎明。
在龍門客棧,成片自然樹林環(huán)抱著膠囊酒店。房間內干凈整潔的大床、獨立衛(wèi)浴、空調、智能馬桶、電視、沙發(fā)、衣柜、智能床頭柜等一應俱全,讓游客在親近自然間盡享舒適住宿體驗。
旅居龍門村,從一場日出開始。
清晨的露水打濕著葉片,薄霧籠罩在山間。山的對面便是中國與老撾的交界處。當?shù)谝豢|曙光率先灑在雨林的頂端,層層疊疊的樹影便被鍍上一層金色,龍門村也慢慢蘇醒。
巳時:10點
龍門村平均海拔900米,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700毫米,地理、氣候條件優(yōu)越,耕地范圍廣,砂仁、扁豆、人參果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
眼下,正是反季人參果的收獲期。想要體驗采摘的樂趣、品嘗最新鮮的水果,就從成片成片的人參果地開始。
邊摘邊吃,咬上一口,汁水四溢,最自然、最原生態(tài)的味道便充斥整個口腔。
午時:12點
中午時間,傣家婦女圍坐一起,制作柊葉玉米粑粑。
以翠綠的柊葉為衣,包裹著新鮮的玉米漿,經(jīng)柴火慢蒸后,柊葉的清香與玉米的香甜水乳交融,軟糯的口感,每一口都是對鄉(xiāng)土情懷最深情的眷戀。
搭配上酸辣的傣族特色菜,味蕾被打開,縱享大快朵頤的時刻。
未時:14點
從龍門客棧沿著1.6公里的石板步道,一路探索著驚喜前行,便能到達龍門村寨子。
一路上陽光通過樹蔭灑下點點光斑,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長在“輪胎”上的火龍果樹、比人臉還大的大木瓜、藍頂金邊的傣家小樓......一步一景讓漫步的過程充滿了樂趣。
漫步龍門村,在濃郁的民族風情中能發(fā)現(xiàn)很多小驚喜,比如這棵有近500年歷史的攀枝花大樹。這棵巨大的樹像一位時光老人,守護著村莊,也收集著故事。
和大樹一樣古老的,還有傳統(tǒng)竹編手藝。龍門村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還堅持著傳統(tǒng)編制的工藝。把大塊的竹子破成小片,小竹片往來穿梭間,變成了簸箕、竹簍等美觀又實用的小物件。
在呈貢與龍門村共建之初,倡導人畜分離。如今,這個由空閑豬圈改造的茶室,也成了尋找靜謐與愜意的一方小天地。在茶室沏一壺古樹茶,靜靜享受在龍門村的慢時光。
申時:16點
在金龍小組,滿山栽種的佛手柑散發(fā)著獨特的清香,一只只狀如手掌的果實訴說著發(fā)展的味道。佛手柑不僅能吃能入藥,還有一股清新的香味。
村民們把采摘下的佛手進行分類處理,形態(tài)優(yōu)美的作為“供果”銷售到北方市場,具有濃郁香味的銷售到斗南花市。還有一部分切片曬干作為中草藥銷售,把佛手柑的價值充分挖掘。
在茶場小組,成片茶樹冒著新芽。茶場小組的特色與其名字相呼應,以茶葉為主,特別出名的有古樹茶、藤子茶。
步入茶場小組,滿眼綠色的茶樹,這里的茶樹大部分已經(jīng)生長了幾十年,品質優(yōu)良。在茶農的指導下,“一芽二葉”與指尖相遇,嫩綠便落在掌心,留下淡淡茶香。
在經(jīng)過殺青、揉捻、炒制等工藝后,山間的茶樹便可轉化為杯中一抹澄澈的茶湯。
這里的暖冬,日間氣溫可達28攝氏度。脫掉鞋襪,提起裙擺,溯溪行走。感受溪水濺起的晶瑩水花拍打在腳背,與魚群追逐嬉戲,童年最純粹的快樂在此時得以復刻。
酉時:18點
沿著小溪回到呈貢區(qū)與龍門村共建的龍門客棧里,智能化的太空艙酒店正在迎接暢玩一天略有疲憊的你,在與大自然零距離的同時,帶給你最舒適的住宿體驗。慵懶地窩在搖椅上,拿出手機與友人分享龍門村的悠然愜意;又或是坐在臺階上,享受慢節(jié)奏的生活時光。
戌時:20點
夜幕降臨,成片的火龍果地亮起燈光積累養(yǎng)分。
客棧營地籠上炭火,大塊的肉片在高溫下冒出“滋滋”的聲響,配合傣家獨特蘸料,一口吞下,便是極大的滿足。
頭頂有星空,河邊有蛙鳴,在客棧旁的營地里來一場傣味十足的燒烤。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共建,呈貢與龍門村早已心手相牽,基礎完善,產業(yè)發(fā)展,文旅融合,如果你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久了,如果你也渴望一場遠離喧囂、回歸本真的旅行,那么不妨來到龍門村走一走,龍門村以它獨有的“呈”意,歡迎家人們來旅居,來感受龍門村的十二時“呈”。
來源:呈貢融媒 (記者 王堇沫 太源)
云南日報-云新聞編輯:徐嵩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