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牢記囑托再奮進 凝心聚力譜新篇·看州市丨普洱:團結花開 芳華綻放
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到2024年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從一座碑、一封信到一面旗,從文化與風景交織的茶馬古道到世界文化遺產景邁山,從咖啡香飄世界到國內最大的牛油果基地;從昆曼國際大通道到穿境而過的中老鐵路,普洱轉身向前走向開放前沿……十年來,普洱市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實干擔當,各項事業(yè)大踏步前進,特色產業(yè)加快形成,基礎設施持續(xù)改善,各族群眾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
牢記囑托,十年奮進。普洱市堅決守好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把發(fā)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qū)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把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與產業(yè)振興有機融合,將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活力轉化為造福一方群眾的不竭動力,持續(xù)補齊發(fā)展短板、完善基礎設施,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9個民族自治縣如期脫貧摘帽,45萬少數(shù)民族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各民族同步實現(xiàn)全面小康。
“我們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心間、融入血液,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民族團結園內,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方財兵正給游客講述誓詞碑故事。2017年,方財兵接過父輩的接力棒成為義務講解員。“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情真意切、催人奮進,飽含著對邊疆各族群眾的深情厚愛。我要把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歷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
十年來,普洱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弘揚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揮作用、作出貢獻。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和諧共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中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發(fā),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信心更堅、動力更足、合力更強。
趙珍在展示傣錦產品。記者 高玥 攝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整董鎮(zhèn)整董村曼賀井村民小組,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后代趙珍正和傣族婦女們一起編織傣錦。
為更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整董鎮(zhèn)黨委和政府帶領各族群眾積極發(fā)展茶葉、堅果、橡膠等特色產業(yè),并立足自然資源優(yōu)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原生態(tài)傣文化精品旅游村寨。村民的收入有了顯著提升,寨子成了熱門旅游打卡地。趙珍也順勢成立了帕薩錦紡織合作社,創(chuàng)新開發(fā)民族服飾、茶席、挎包等手工藝產品。“我?guī)е嶙濉幾宓慕忝脗円黄鹱龃鲎蹇楀\,把各民族的圖案融合在一起,年輕人都很喜歡我們的產品。”趙珍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陳志申 攝
團結是基礎,發(fā)展是目標。十年來,普洱市通過推進現(xiàn)代化邊境幸福村項目建設,形成了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的良好局面,繪就了邊境繁榮發(fā)展、邊民團結幸福、邊防安全穩(wěn)固的生動畫卷。沿邊地區(qū)“一村一品”產業(yè)發(fā)展格局基本形成,人均經濟作物面積達6.58畝,村集體經濟經營性年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放眼普洱大地,民族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的底氣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
現(xiàn)在正值甘蔗豐收季,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xiāng)勐糯村2500畝成熟蔗林里,勐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扎丕帶領農戶們在地里忙碌,空氣中彌漫的甘蔗甜香,預示著又是一年好收成。
李扎丕擔任村干部25年來,深切感受到在共產黨關懷下邊疆民族地區(qū)群眾生活的巨變。“茅草房變樓房,泥巴路變水泥路,村里家家戶戶有摩托車、小轎車,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提升。”李扎丕說,最重要的是村民的內生動力得到激發(fā),通過發(fā)展甘蔗、茶葉、冬季蔬菜等產業(yè),大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工作人員在中國孟連牛油果集配中心內包裝分選后的牛油果。(陳欣波 攝)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鎮(zhèn)芒信村芒信新寨黨支部書記趙阿結有個特別的微信名——“哈尼牛油果王子”。今年牛油果產季,趙阿結在朋友圈分享了許多牛油果豐收圖。他帶著由芒信新寨47戶農戶組成的孟連芒信康然農民發(fā)展專業(yè)合作社,在線上積極推廣、線下同步發(fā)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如今,孟連已崛起為全國最大的牛油果種植基地。在鄉(xiāng)鎮(zhèn),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拔地而起,5G信號全面覆蓋,一幅現(xiàn)代化生活圖景徐徐展開。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邊境村莊愈發(fā)美麗宜居。
牢記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普洱市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牢固樹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同心同德、砥礪奮進,譜寫了經濟發(fā)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精彩華章。
一名咖農在翻曬咖啡鮮果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記者手記
昔日先輩路 今朝歡歌途
“那時他們去北京要走一兩個月,我們現(xiàn)在去北京,當天就能到。”采訪中,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憶起先輩們的往事,都不約而同地提起“路”的變化。
2024年11月,普洱市組織19名盟誓代表后代赴京參觀,重溫先輩走過的路。時隔74年,代表后代們一路上看到的人、事、物與先輩們截然不同,然而不變的是邊疆人民心向北京、一心向黨的錚錚誓言。
普洱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州市,山區(qū)面積占98.3%,一直以來交通成為發(fā)展最大的瓶頸,交通改善成了群眾最關切的急難愁盼。記者在普洱工作已超過10年,因頻繁下鄉(xiāng)采訪,對當?shù)亟煌òl(fā)展有著深切體會。初到普洱時,首次出差前往孟連縣采訪,汽車在蜿蜒山路上行駛,全程需5個多小時。要是搭乘城鄉(xiāng)客運班車,耗時會更久。直至2021年初,思茅至瀾滄高速公路通車,市區(qū)到瀾滄、西盟、孟連“邊三縣”的交通狀況才得以改善。
中老鐵路普洱段 王承吉 攝
2017年瀾滄景邁機場建成通航,通航儀式現(xiàn)場,機場旁的山丘上聚滿了等待多時的各族群眾,只為親眼見證飛機飛到“家門口”。
2021年中老鐵路通車,鐵軌鋪設到寧洱站附近時,便有不少群眾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前往已鋪好鐵軌的路段打卡拍照。鐵路正式運營后,很多群眾第一時間購買車票,只為親身感受修到家門口的高鐵,體驗這份方便與快捷。
十年間,高速、高鐵、機場全面配套,立體交通網絡讓邊疆群眾的出行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先輩走過的艱辛山路變成了一路歡歌的坦途。
十年間,記者在工作中收集到了大量豐富且動人的故事。有脫貧攻堅的,有景邁山申遺的,有牛油果產業(yè)的……這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都是山鄉(xiāng)巨變的有力見證,生動詮釋了“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深厚情感與堅定信念。
面對面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蘇國文——守茶護山 共富景邁
午后,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zhèn)芒景村,蘇國文家迎來一批來自勐臘縣的客人。眾人圍坐在茶桌旁,靜靜聆聽蘇國文講述景邁山的茶文化與故事。這座位于景邁山布朗族村落的小院,如今時常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訪客。
“過去,景邁山上的群眾生于山林,也困于山林。在那個艱苦年代,吃飽穿暖是頭等大事,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日子過得很艱難。黨的十八大以來,景邁山通公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后,景邁山上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民居,許多人家買了汽車,網約車也通到家門口。”提起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蘇國文激動不已。
普洱市景邁山全景。陳飛 攝
2023年,景邁山又迎來一個歷史性轉折——成為全球首個茶文化主題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們增加了一份新的收入來源,同時我也常常和村民們說,不能丟了茶產業(yè),要更加保護好我們的古茶園,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蘇國文說。作為世代居住在景邁山的居民,蘇國文始終將保護景邁山、傳播民族文化作為使命和責任,既帶領村民們謀發(fā)展,又做好景邁山故事的講述人,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蘇國文是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的后代,他見證了景邁山在共產黨領導下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發(fā)展變化。他深知先輩們當初選擇的道路無比正確,于是和另外7位盟誓代表后代一起,懷著感恩與激動的心情,代表邊疆各族群眾,將如今的美好生活寫信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202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回信,我們非常激動。當年我的父親進京觀禮回來后說,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走,總有一天我們會過上白天黑夜一樣光明的生活。現(xiàn)在我們的發(fā)展和幸福生活,充分驗證了這句話。”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召窩嫩——執(zhí)粉筆處 溫暖滿心
66歲的召窩嫩居住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是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作為一名邊疆學校的教師,召窩嫩親歷了過去教育的不易,也見證著時代向新向好。
1997年,召窩嫩調到孟連縣第一小學任職。“我最初教書的地方叫帕亮村,是孟連縣的一個拉祜族村寨。我是傣族,學生是拉祜族,因為語言不通很難上課,我就自學了拉祜語。”每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漢字,召窩嫩就要將其翻譯成對應的拉祜語,“雙語”教學成為她工作的重要部分,粉筆寫下的每個字也成為民族交融的象征。
2014年,召窩嫩從孟連縣第一小學退休。同是第一小學教師的兒媳常和她分享學校的新貌。兩代教師堅守在同一崗位上,親歷了教育領域的蓬勃發(fā)展,也成為時代變遷與美好生活的有力見證者。
這十余年學校發(fā)展速度之快,令召窩嫩驚嘆不已。“以前老校區(qū)只有一排教學樓,現(xiàn)在的新校區(qū)建得寬敞又漂亮,基礎設施都很齊全。”教學設備的更新尤其令她印象深刻,“以前用粉筆寫字,上完課渾身都是粉筆灰。現(xiàn)在的學校里用的都是多媒體設備,投影設備和電子白板很方便。”看著學校的巨變,召窩嫩滿是欣慰。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在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滕俊 攝
2024年11月,作為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召窩嫩去到北京參觀學習,站在天安門廣場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召窩嫩感慨萬千:“那時候,我們在學校舉行升旗儀式時,只有一根竹竿,一條繩子。現(xiàn)在學校里有專門的升旗臺,我還能來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先輩當初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因為跟著黨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我們的生活才越來越幸福。”
云南日報-云新聞記者:胡梅君 沈浩 高玥
云南日報-云新聞編輯:郭星余(胡梅君 沈浩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