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會澤:臘味飄香 年味漸濃
再過一個多月就過年了,會澤縣各地的年俗氣息也逐漸濃郁起來。腌三線、腌豬頭、吹泡肝、裝香腸、做血豆腐、做豆干……一些過年必備硬菜,映襯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冬至前后,會澤縣的手藝人們都會抓住晴好天氣,紛紛趕制臘味,并進行晾曬。在燦爛的冬日暖陽里,隨風飄香的臘味,不僅喚醒了家鄉(xiāng)人舌尖上的味蕾,更激發(fā)了在外游子的一份“鄉(xiāng)愁”。
家住會澤縣城銅匠街的任利澤和王會芬夫婦早早就準備了起來,磨豆腐、購鮮肉,手工制作各種臘味。
在他家的作坊里,熱氣籠罩,豆?jié){翻滾,任利澤正在為即將出鍋的豆?jié){作準備。清洗大盆、放入石膏、舀出豆?jié){,靜等豆花熟成,壓制成豆腐。
另一邊,妻子王會芬背上背籮出門,到農貿市場采購新鮮豬腳、豬頭、豬肝。“老板,我來拿昨天預訂的豬肉。”“在這里,為你準備著呢!”磨肉、劈豬頭,王會芬買好“臘味料”,開心回家。
去雜、處理、腌制、入缸,一個干凈的臘豬頭制作就完成。“腌制臘豬頭只放酒和食用鹽,反復揉搓,讓鹽水充分滲到肉里,再入缸腌泡一周,方可出缸晾曬。”王會芬說。
中午時分,豆腐壓好,可以分塊。王會芬一邊切一邊告訴記者,她家的豆腐都是從鄉(xiāng)下買黃豆來,采用傳統(tǒng)方法磨制,這樣做出來的豆腐口味純正,是制作血豆腐、腌制腐乳的上好食材,深受食客們青睞。“我們家的豆腐是真材實料,制作工藝已經傳承了三代人。”王會芬介紹道。
采訪期間,王會芬的電話鈴聲響起。電話那邊問道:“我訂的血豆腐和香腸可以了嗎?”“香腸可以打包了,血豆腐還不干,再等幾天。”王會芬說。她家制作臘味十余年了,都是會澤、曲靖及周邊地區(qū)的老顧客,只愁做,不愁賣。
來到她家的小樓頂上,血豆腐、香腸、泡肝、豬頭、三線琳瑯滿目,王會芬和婆婆、侄女準備制作泡肝。王會芬說“制作泡肝要加入土蜂蜜、土雞蛋、胡椒粉、花椒粉、醬油等秘制調料,這樣泡肝會更入味,口感更好。”
“天氣好,氣溫低,我們腌制的臘味就格外香。”王會芬開心地說道。制作臘味的“秘訣”主要取決于晾曬的天氣,為保證口感,她們家的臘味一直都是采用自然風干的方式,讓食材鎖住時間和陽光的味道。
“無臘味,不過年”。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美妙時刻,怎能少得了傳統(tǒng)臘味。由于品質好、味道佳,許多本地人都找王會芬提前預訂。“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我們家今年已經賣了7萬元左右的臘制品。”王會芬開心地說道。
臘味,年味,煙火味。來自烏蒙山腹地的“會澤臘味”不僅充滿了時間的味道,而且蓄積著濃濃的鄉(xiāng)愁,也透露著人間的煙火氣息。
云南日報-云新聞記者:張雯
通訊員:尹永權 董學蓮 楊梅 陳會瓊
責編:李興文
審核:鄭海燕(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