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云新聞觀察|這是我們的江河湖泊
近日,大理迎來降雪。銀裝素裹的蒼山,與碧波萬頃的洱海相映成趣。
2015年1月20日的洱海湖畔,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立此存照”的約定,殷殷囑咐云南:“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020年兩次考察云南,都對滇池保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大理洱海龍龕,生態(tài)廊道美如畫。黃興能 攝
總書記為何讓我們保護好這些江河湖泊?牢記總書記囑托,云南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云新聞和你一起來了解。
一
我們的家鄉(xiāng)以河(湖)為名
河流湖泊滋潤著我們的精神家園。“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當《我的祖國》旋律響起時,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門口的那條河。歌詞的靈感來源于詞作者喬羽在江西看到長江的第一印象。從“萬里長江”到“一條大河”,喬羽認為,“一條大河”減少了認知上的隔閡,人們可以想象成任何一條河。“每一個人家門口的河,都和他的命運有關(guān),想起這條河,就能想起很多事情。”
我們會想起,小時候在河邊玩耍,赤腳踏在柔軟的泥土上,感受河水帶來的那份清涼;坐在河岸看著水流輕輕拍石頭,河水送來歡快的低語;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動的樂趣……這片水,正是我們情感的寄托,文化的源泉,流淌著我們每個人心中清澈的鄉(xiāng)愁。
撫仙湖畔 資料圖
自古以來,人們逐水而居。翻開云南地圖,昆明與滇池、玉溪與撫仙湖、大理與洱海皆有著魚水相依的不解之緣,紅河流域面積占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六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官渡、東川、江川、澄江、元江、綏江、水富、墨江、江城、瀾滄、雙江、滄源……在云南,以水命名,與水相伴的地方不勝枚舉。許多時候,河流湖泊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或村莊的代名詞,是一座城市或村莊的母親。
二
河湖清,云南興
云南省水利廳資料顯示,云南境內(nèi)河流眾多,省境內(nèi)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8條,分屬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紅河發(fā)源于云南省境內(nèi),其余均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為過境河流。紅河、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為國際河流,分別流往越南、老撾和緬甸等國家,也統(tǒng)稱西南國際河流。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78.8毫米,水資源總量2210億立方米,排全國第三位,人均水資源量近5000立方米。滇池、洱海、撫仙湖、星云湖、程海、瀘沽湖、異龍湖、杞麓湖、陽宗海等是云南著名的“九大高原湖泊”。
滇池濕地美景如畫 李維梅 攝
自古以來,云南就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美譽。明代著作《徐霞客游記》,向世人呈現(xiàn)了云南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這里有亞洲象北上南歸的溫暖之旅、紅嘴鷗漂洋過海的春城之約,有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蒼山洱海的風花雪月、瀘沽湖雨過天晴般的純凈。元江中上游河谷兩側(cè)茂密的季雨林,庇護著國內(nèi)一半以上的綠孔雀。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大山包濕地公園,上千只“高原精靈”黑頸鶴翩翩起舞、信步滑翔,成為紅土高原上最美麗的風景。在云嶺大地萬千氣象背后,六大水系的存在維護了云南的生態(tài)平衡,支撐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普者黑風光 熊祥平 攝
看農(nóng)業(yè),江河湖泊為云南的農(nóng)業(yè)提供了必要的灌溉水源,孕育出高原特色農(nóng)業(yè)這朵奇葩,“云花”裝飾全球,“云果”“云茶”“云咖”“云菜”等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果盤和杯子。看能源,云南是中國主要的水電基地。當前,云南省正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水電作為主要的清潔能源,助力了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看旅游,人們與水親近的天性,使洱海、滇池、普者黑、瀘沽湖、虎跳峽等水域的自然景觀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看文化,元陽梯田以其獨特的水文化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而聞名于世,傣族潑水節(jié)人們通過互相潑水來祝福、祈求平安和豐收,民歌《小河淌水》以簡單而優(yōu)美的旋律、質(zhì)樸的歌詞展現(xiàn)出云南獨特的水文化和人文情懷。
河湖清則云南興,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深刻反映了水資源保護與云南省經(jīng)濟、生態(tài)、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guān)系。唯有通過保護河湖水質(zhì),云南才能夠?qū)崿F(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
治水要爭先,更爭滔滔不絕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黨中央、國務(wù)院加強河湖管理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自2017年中央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堅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扛起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政治任務(wù),緊緊圍繞六大水系、牛欄江、赤水河以及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把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作為云南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排頭兵的重要抓手,不斷推進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全面提升管水治水能力。
一河(湖)清水,事關(guān)全省人民福祉,治水自然要爭先恐后。2017年,云南積極響應(yīng),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立省、州(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五級河長湖長體系和省、州(市)、縣(市、區(qū))三級河長制辦公室組織體系以及省、州(市)、縣(市、區(qū))黨委副書記擔任總督察,同級人大、政協(xié)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總督察的三級督察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河湖庫渠全覆蓋。
屏邊苗族自治縣落實河長制共促“河常治” 資料圖
云南天然高原湖泊眾多,湖泊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九大高原湖泊,如同9顆明珠分別散落在昆明、大理、玉溪、麗江、紅河5個州市的17個縣(市、區(qū))。
聚焦主要矛盾,云南于2021年開始轉(zhuǎn)變治理理念,實施“湖泊革命”攻堅戰(zhàn)。省委、省政府以革命性舉措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工作,先后出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zhàn)實施方案》《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guān)于“湖泊革命”攻堅戰(zhàn)的實施意見》等,實現(xiàn)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施治的徹底轉(zhuǎn)變。
到2024年,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已有7個年頭。云南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依法治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九湖水質(zhì)總體向優(yōu)向好。地表水國控監(jiān)測斷面優(yōu)良比例94.1%、創(chuàng)歷史最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zhì)100%達標,赤水河(云南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yōu)秀案例。
鳳慶縣通過推進河湖長制打造岸美水清新景致 資料圖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河湖保護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利在千秋之事更要久久為功。今年4月28日召開的2024年省河湖長制領(lǐng)導小組暨省總河長會議強調(diào),河湖保護治理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匯聚各方力量,構(gòu)建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工作格局。要加強組織領(lǐng)導,壓緊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發(fā)揮好科研院所和專家學者作用,強化科技支撐,提升保護治理水平;廣泛動員組織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美麗河湖。
騰沖市北海濕地生態(tài)保護修復顯成效 資料圖
抓好全省河湖保護、治理、修復,是一場攻堅戰(zhàn),也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是云南省上下的共同事業(yè)。
11月中旬,云南省委宣傳部聯(lián)合省水利廳,邀請中央駐滇和省級主要媒體開展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主題采訪活動。屆時,媒體采訪團將走進昆明、曲靖、玉溪、紅河、文山、楚雄、大理、麗江等州市,從草木繁盛的昆明星海濕地到琉璃萬頃的撫仙湖,從元陽梯田現(xiàn)代化高原立體水網(wǎng)到如詩如畫的普者黑,從牟定縣綠美河湖—龍川河景觀生態(tài)廊道到洱源縣幸福河湖……于水光山色兩相和中,看云南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的經(jīng)驗和成績,分析短板和不足,凝聚強大社會治水合力,推動云南生態(tài)文明排頭兵建設(shè)不斷取得新進展。
云新聞將及時為大家推送媒體采訪團一路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一起關(guān)注我們的江河湖泊,一起守護我們的“母親河”“母親湖”。
云南日報-云新聞出品
策劃:謝煒
統(tǒng)籌:黃佳倫 張海燕
云南日報-云新聞記者:陳創(chuàng)業(yè)
審核:蔡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