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云之南正芳菲丨文化進萬家 生活更美好
在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云南日報從9月27日起推出“彩云之南正芳菲”特別報道,以一組組詳實的數據、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嶺大地發(fā)生的歷史性變化、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云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革命文化資源富集,文旅資源獨具魅力。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云南立足獨特的文化資源,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深化文旅融合,文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中國成立后,云南省文化藝術事業(yè)飛速發(fā)展,以《山間鈴響馬幫來》《五朵金花》《阿詩瑪》為代表的一系列優(yōu)秀文化藝術作品,享譽國內外,成為幾代人的美好記憶。音樂、舞蹈、美術、文博等事業(yè)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文學工作者投身邊疆,一篇篇富有邊疆民族特色的小說、詩歌、散文、電影劇本相繼發(fā)表,文學新人不斷涌現。晉寧石寨山出土滇王之印、江川李家山出土牛虎銅案、元謀人牙齒化石被發(fā)現……文博事業(yè)取得令人矚目成就。
75年來,云南省持續(xù)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設施持續(xù)完善,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銳意攻堅克難,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文化改革發(fā)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全省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持續(xù)繁榮發(fā)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持續(xù)推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文藝匯演精彩紛呈、觀眾掌聲如潮;溫柔的夜色中,廣場上歌聲激蕩、舞步飛揚;周末閑暇時,圖書館窗明幾凈、書香飄溢,市民在閱讀中陶冶情操、感受歲月靜好……一場場有聲有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方興未艾,一座座便捷化、舒適化、智慧化的文化服務設施發(fā)揮作用,為群眾幸福生活“加碼”。
頒布《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編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及相關專項規(guī)劃,出臺建設文化強省、加強文藝工作、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政策文件,實施一系列實打實的改革舉措,文化改革發(fā)展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建成省、州、縣、鄉(xiāng)、村5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51個、文化館149個、博物館187個、美術館9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1462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4652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縣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完成率100%。
胡妤雅 攝
今年4月23日至25日,以“共建書香社會 共享現代文明”為主題的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在昆明舉辦。通過主分論壇、閱讀推廣、展覽展示等30余項活動,交流全民閱讀工作經驗,激發(fā)大眾閱讀熱情,濃濃書香充盈“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豐盈了云嶺大地的文韻與文脈。
云南堅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開展“文化進萬家”“文藝輕騎兵基層行”等志愿服務活動。以“大地歡歌”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年、農民工文化藝術節(jié)等為載體,組織開展2023年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大舞臺系列活動,15個村入選全國“春、夏、秋、冬”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節(jié)目《彈起弦子跳腳來》入選全國廣場舞之夜。2023年,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近3萬場,線上線下惠及群眾達2.2億人次。
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以重大人才工程為牽引,組織實施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文體人才專項等人才工程,出臺《云南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柔性引才實施細則(試行)》,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yè)人才。
文化是群眾的精神家園。未來,云南將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yǎng)、豐富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讓文化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文保文博故事新起來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分別于2013年和2023年申遺成功……10年內,我省實現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兩連增,世界遺產數量躍居全國第二位,并持續(xù)推動新時代云南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高質量發(fā)展。
文物保護成效顯著。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4703處,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0項,公布省級文保單位389項、州(市)級1016項、縣級3085項,認定公布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1035個。
考古研究出新出彩。2017年以來,全省完成考古調查勘探項目140余項、考古發(fā)掘項目83個,出土編號器物近4萬件。
非遺保護工作成果豐碩。目前,全省共有“格薩(斯)爾”“傣族剪紙”“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國務院公布云南省12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省政府公布68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州市政府公布3015項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縣(市、區(qū))政府公布7766項縣(市、區(qū))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5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云南省有125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門認定7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29名。迪慶、大理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近年來,我省通過實施云南博物館群建設計劃,發(fā)揮片區(qū)集聚、關聯互動的優(yōu)勢,致力于推進歷史文化類、民族自治地區(qū)類、人口較少民族類、邊境縣市類、工業(yè)遺產類、非遺技藝類、線性文化遺產類、革命紀念類8種類型博物館群集群和昆明翠湖片區(qū)、官渡古鎮(zhèn)片區(qū)、盤龍區(qū)龍泉寶云片區(qū),劍川縣城片區(qū)、騰沖市城區(qū)、會澤縣城江西會館片區(qū)、大理古城片區(qū)、石屏縣城區(qū)8個片區(qū)博物館群落建設。今年,新增國家等級博物館8個,“追尋香格里拉——青藏高原東麓的遷徙史詩與流動對話”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獎。
公共文化空間活起來
走進臨滄市圖書館,具有自助辦證與自動借還書功能的智能借還機、可將電子書掃碼帶回家閱讀的電子閱讀機、多鏡像切換的虛擬現實VR數字閱讀體驗一應俱全,科技感、穿越感瞬間拉滿。
臨滄市圖書館館長趙健達介紹,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讓傳統(tǒng)圖書館突破了空間狹小、館藏有限的弊端,為群眾帶來全新的數字化閱讀體驗,而通過大數據分析更實現了服務與需求的精準對接。
近年來,我省以數字化思維推進云南公共文化云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縣級融媒體中心、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公共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中心)、博物館,開展“三下鄉(xiāng)”“文化大篷車”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增強,文化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在紅軍長征元謀紀念館,運用數字技術制作的復古發(fā)報機收錄了親歷者回憶渡江場景的原聲,游客戴上耳機便能夠現場聆聽;館內的智能VR望遠鏡沉浸式還原了當時的戰(zhàn)斗場景,沙盤模型也運用了聲光數字技術,讓事件的來龍去脈得以直觀展示;虛擬換裝體驗是另一個激發(fā)觀者興趣的項目,多套紅軍軍服可供換裝,手機掃碼便能將照片帶走。
在昆明文廟,除了舉辦寫好字、國學經典誦讀、開筆禮、茶道、剪紙、制墨、糖畫、傳統(tǒng)服飾與古琴書畫互動表演等文化體驗活動外,“昆明公共文化云網絡平臺”成為這里的另一大亮點。
昆明市文化館工作人員周偉介紹,昆明公共文化云網絡平臺囊括文旅地圖、昆明市節(jié)慶活動、非遺傳承等數字資源庫,向群眾提供在線學習、藝術培訓、文化數字期刊、數字展播、文化志愿者招募等18類服務。群眾可在線盡覽昆明市下轄非遺景點、文化發(fā)源景點、非遺作品3D圖像等,也可通過平臺在線參加各類文化課程,例如在學習完滇劇相關課程后,將獲得平臺給予的合格證書。如今,昆明文廟已成為一個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服務群眾生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更是一個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點。
“天然攝影棚”火起來
《偉大的長征》是一部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籌備前期劇組需到云南采風、勘景。根據劇組需求,影視拍攝服務專班提前一周為其規(guī)劃行程,協(xié)調當地黨史研究院等單位,快速全面地提供了相關歷史信息和拍攝線索。
云南具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立體的氣候環(huán)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業(yè)界公認的四季皆可拍攝的“天然攝影棚”。然而,由于溝通機制不暢及拍攝資源分散等問題,導致“天然攝影棚”優(yōu)勢沒有充分顯現。2023年以來,省委宣傳部成立了加快推進影視業(yè)發(fā)展工作小組,并推動全省16個州(市)建立影視拍攝服務專班,為劇組提供“一站式”拍攝服務,為優(yōu)化影視服務營造“悅拍”軟環(huán)境。影視拍攝服務專班以“一劇一策”方式為劇組提供“保姆式”服務,開通24小時聯絡熱線,跟進開展拍攝協(xié)調。截至今年8月底,影視拍攝服務專班服務劇組201個。
文山普者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取景地 曾鐘滔 攝
為進一步提升拍攝服務質量,省委宣傳部還整合了全省16個州(市)117個優(yōu)質取景地和163個協(xié)拍機構,編制出版了圖文并茂的《云南影視拍攝服務指南》。導演程紅森說:“過去劇組來云南拍攝,要自己勘景、找人,經常一頭霧水,耗費了大量人力和時間,影視拍攝服務專班的精準對接,讓我們能夠更加安心拍攝。”
一位“宇航員”身陷宇宙飛船噴射的熾熱“火焰”,在他身后,一顆散發(fā)著炫目光芒的“星球”緩緩飄來……這是盤龍區(qū)871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內云南首個“VP+XR”虛擬影棚的拍攝現場。近年來,昆明在影視拍攝基地建設方面發(fā)揮出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1+N”差異化、特色化的戰(zhàn)略部署正在逐步顯現。
當前,全省正進一步完善影視拍攝服務體系,在鞏固提升已有影視基地基礎上,積極尋求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頭部企業(yè)合作,探索建設工業(yè)化、數字化、國際化影視基地(園區(qū))和專業(yè)化影棚,力圖將云南打造成為中國影視產業(yè)的重要一極。
云南日報-云新聞記者:張雪飛 侯婷婷 秦明豫
云南日報-云新聞編輯:郭星余(張雪飛 侯婷婷 秦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