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祖輩輩生活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guān)縣博甲村后槽村小組的王興沛,曾經(jīng)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通過政策幫扶和自己的勤奮,他靠種植香蕉實現(xiàn)了脫貧,并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說起以前的生活,王興沛很是感慨:“我們博甲村是馬關(guān)縣15個典型貧困村之一。以前家家戶戶住的都是杈杈房、茅草房。2014年,我自己搭建了個杈杈房,家里給了兩只老母雞,就把婚結(jié)了。”
“那時鄰居們都說,評上了貧困戶,什么都不用干,等著國家給錢花就行了。聽到這些話,我感到臉上火辣辣的。我不想只是伸手向政府要錢,我想憑自己的勤勞苦干摘掉貧困的帽子。后來,駐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多次到我家為我制定脫貧計劃,我更堅定了脫貧致富的決心。”王興沛說。
2014年,依靠產(chǎn)業(yè)扶持項目,王興沛拿出所有的積蓄——2000元錢,買了3000棵香蕉苗,開始種植香蕉。由于缺乏技術(shù),種下沒幾個月香蕉就病死了300多棵。“就在我急得六神無主的時候,鄉(xiāng)里送來了一場及時雨。”王興沛說,鄉(xiāng)農(nóng)技站組織了一個香蕉種植培訓班,為大家講解種植管理技術(shù)、香蕉病害原因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培訓,王興沛掌握了一定的種植技術(shù),兩個多月后,他家的香蕉苗茁壯成長起來。2015年底,王興沛種植香蕉的收入達到了10萬元。
擺脫貧困的王興沛沒有滿足,他又琢磨著能不能把海拔高不能種香蕉的荒地利用起來。于是他在荒地試種了5畝南瓜、3畝芋頭、30畝砂仁,全部獲得成功。靠著自己的雙手,靠著國家各項政策的扶持,王興沛的生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家里蓋起了樓房,還被評為鄉(xiāng)里的脫貧致富光榮戶。2017年,王興沛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我們后槽村小組有32戶人家,一半都是貧困戶,我就盡自己所能帶著他們一起致富。”在王興沛的帶領(lǐng)和指導下,村里的香蕉長勢越來越好,個頭標準漂亮,受到商家的青睞,砂仁、南瓜、芋頭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如今的后槽村小組不但實現(xiàn)了貧困戶清零,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道路暢通,環(huán)境整潔。
“以前說‘奔小康’,我不知道怎么‘奔’,感覺很迷茫。如今致富的路子實實在在就擺在我們面前。我相信只要一直跟黨走,持續(xù)發(fā)展產(chǎn)業(yè),生活就會越過越好!”王興沛充滿信心地說。 (記者 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