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目的,不僅是要揭傷疤、戳痛處,更是要及時“醫(yī)治”、及時整改,不能一直都停留在“知錯”階段。
現(xiàn)實中,問題年年找、年年都一樣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在撰寫民主生活會發(fā)言提綱時,經常聽人傳授經驗,“把往年的改改就行了,都大同小異”;也時常發(fā)現(xiàn)一些單位在民主生活會上,查找問題年年“大同小異”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問題還是那些問題,只是說法不同而已。說白了,就是先前的問題沒有整改,或是整改不到位,造成問題依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說一千道一萬,不整改、不落實就等于零。如果民主生活會僅僅停留在紅了臉、出了汗上,在“知錯”“認錯”階段停滯不前,在糾錯治病上不下真功夫,批評過后“濤聲依舊”,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就失去了意義。這樣的現(xiàn)象,也必將會導致問題越積越多,小問題釀成大錯誤,最終在錯誤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扁鵲見蔡桓公的典故,人們都耳熟能詳,若病在腠理、病在肌膚、病在腸胃之時,可治而不治,等到病侵入骨髓就藥石無靈了。同樣,查擺出了問題,但若對“小毛小病”不以為意也不以為非,任其發(fā)展,必釀成大災大難。從歷史上看,不少人就是從熱衷于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趨于腐敗,從小貪演變成大貪,從“竊鉤”走向“竊國”。
要知不足更要改不足,不僅要敢于解剖、敢于承認,更要勇于整改問題。換言之,各地開民主生活會的目的,是在知錯之后,要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向問題開刀、向自己亮劍,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才能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