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十一”的熱潮退卻,不少“剁手黨”都已“確認收貨”,當人們翹首以盼的商品從層層包裝中取出,包裝則秒變廢品。紙箱、塑料泡沫、防震氣泡袋……面對海量的快遞垃圾,如何處理成了難題。記者調查了解到,昆明多家快遞公司網點均可回收快遞垃圾,但由于零散回收難度較大,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對很多人來說,網購早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雙十一”的狂歡,則放大了人們對快遞行業(yè)的審視,比如快遞垃圾的處置就是一個應該正視的問題。正所謂“興一利生一弊”,網購的誕生,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快遞垃圾也成為無法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根據國家郵政局的預測,2016年我國一共將產生300億個快遞包裹,到2018年將達到500億個。驚人快遞數(shù)量的背后,也預示著“快遞垃圾”在飛速增長。
這幾日,因為“雙十一”的效應還在繼續(xù),在不少小區(qū),“快遞垃圾”的確是堆積如山。但遺憾的是,對于“快遞垃圾”的處理,我們仍然沒有系統(tǒng)性的辦法。一些快遞公司可以回收,但沒有形成“合力”;更多的快遞垃圾,還是被當成普通垃圾處理了,沒有被循環(huán)利用,巨量快遞帶來的浪費與污染與日俱增,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課題。
如何處理快遞垃圾,可以看看日本的做法。在包裝綠色化方面日本有著可以借鑒的經驗,其不僅制定并實施了《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于回收體系的建設,鼓勵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后,日本的收運系統(tǒng)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huán)、再制造處理。日本這樣處理“快遞垃圾”的方式,效率較高,符合“綠色環(huán)保”的要求。
不讓“快遞垃圾”野蠻生長,還是應該有頂層設計,從生產到回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有明確的規(guī)范。如今,“雙十一”的狂歡放大了人們對“快遞垃圾”的恐慌與焦慮,希望這能倒逼出完善的頂層設計,從政府、社會、個人等多個層面入手,真正去重視、去解決“快遞垃圾”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