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京大學(xué)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認為:四大名著并不適合孩子閱讀。類似的言論,早已不是頭一次出現(xiàn)了。
一些專家學(xué)者為何認為四大名著“少兒不宜”呢?就在于他們看到了四大名著不太好、不太容易被孩子理解的一面。比如,《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落草為寇;《三國演義》則充斥著各種爾虞我詐、陰謀算計;《西游記》從根本上是講佛法和人生,遠遠超出了孩子們的認知;《紅樓夢》“色、空、幻、滅”的主題,則可能影響孩子們價值觀的形成。于是就有專家學(xué)者認為,“少不宜讀四大名著”。
不能說這樣的認知沒有道理,只能說,任何認知都是片面的,都不可能是永恒的真理。即便是西方哲人柏拉圖,也有自己認知不到位的時候。眾所周知,柏拉圖就曾指控過詩歌的罪狀,并將詩人逐出了“理想國”,原因就是認為詩歌常常褻瀆神靈、丑化英雄、摧殘理性、滋養(yǎng)情欲。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一些專家學(xué)者對“四大名著”的批判,與柏拉圖對詩歌的指控,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相似的。
事實證明,柏拉圖的指控是多慮了,世界也因為詩歌的存在而產(chǎn)生了更加璀璨的文明。在所有的罪惡當中,因詩歌引起的罪惡只是少數(shù)。同理,因“四大名著”引起的“社會罪惡”,也肯定是極少數(shù)。何況,我們在看到“四大名著”有瑕疵的一面時,也應(yīng)該看到,它們之所以能成為名著,絕對有其可取的一面。比如,《西游記》能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所講的道義與義氣,同樣是正能量……
看一本小說、讀一本名著,沒有必要苛求每一個人都能解讀出多么深厚的“思想價值”。在讀什么書,怎么讀書方面,以英國小說家、戲劇家毛姆為代表的一些人認為,書可以亂看,取決于各人口味,未必要受經(jīng)典的“挾持”。對此,我深以為然。畢竟,這個世界能被孩子們讀到的書,沒有那么多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