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zhèn)遷糯村大寨的余定榮一家喜遷新居,傣族風格兩層樓房總共有240多平方米,還添置了全新的家具、電器。“感謝黨和各級政府的關心,一年多就讓我們住進了這么好的房子。”余定榮笑瞇瞇地說。
“截至12月8日,景谷地震災區(qū)41698戶民房維修加固全面完成,拆除重建16752戶,完工率97.8%,確保受災群眾12月25日前全部搬入新居。”景谷縣委書記羅景華表示,在災后民房恢復重建中,景谷縣以“建設生態(tài)宜居和諧新家園”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不斷強化服務保障機制,有序、有力地推進民房恢復重建工作。
尊重民意,統規(guī)自建,把“依靠群眾,凝心聚力”貫穿民房恢復重建工作中。在工作方案制定出臺前,經專家和群眾多次論證修改,反復征求意見,直到群眾滿意才最終定稿。在民房重建中,政府委托專業(yè)機構設計30多種戶型由受災群眾自主選擇。此外,對施工單位的選擇、施工合同內容協商和施工組織方式等也交由群眾自主決定,政府對施工建設單位資質、信用度等進行嚴格把關。
為有序、有力地推進民房恢復重建,景谷縣重點強化服務和保障機制。建立恢復重建融資擔保平臺,縣財政向金融機構注入“擔保資金”,降低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政府按央行基準利率的50%給予拆除重建戶3年5萬元以下貸款貼息。建立“五級包保”保障機制,全縣1860余名領導、干部駐村入戶落實“八包八保”責任,災后恢復重建不結束,包保責任不脫鉤不脫責。建立物資和施工水電保障機制,施工質量和安全生產保障機制,群眾日常生活保障機制等,確保災區(qū)民房恢復重建工作順利推進。
記者 李漢勇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