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速讀
“讓災區(qū)老百姓溫暖過冬,這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從秋天到冬天,巧家縣把“暖冬行動”作為全縣的中心工作狠抓落實。
春節(jié)前夕,巧家縣包谷垴鄉(xiāng)紅石巖村村民王永忠感激地說:“在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黨和政府給我們送來了幫助和溫暖。”為讓災區(qū)群眾溫暖過冬,巧家縣通過爭取企業(yè)資助,民政救助等多種方式,為災區(qū)群眾送御寒衣物,食品等物資,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把黨的關懷和溫暖及時送到災區(qū)群眾的心里。雖正值嚴冬,但廣大村民內心卻涌動著陣陣暖流。
慰問
讓每個人溫暖過冬
巧家縣地震重災鄉(xiāng)鎮(zhèn)多為高二半山區(qū)和高寒山區(qū),冬季氣候寒冷,常有冰凌和霜雪天氣。為切實做好受災群眾溫暖安全過冬工作,巧家縣多次對如何保障過渡安置點的群眾和其他受災群眾過冬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嚴格實行黨政同責和“一把手”負責制,確保受災群眾溫暖安全過冬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六有一確保”的要求有效落實,實現(xiàn)災區(qū)群眾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溫暖過冬、安全過冬。
巧家縣委、縣政府未雨綢繆,早早就開始部署和落實。去年10月份,在巧家縣地震災區(qū),便做到了每戶發(fā)放了棉大衣、棉被;11月,每戶除發(fā)放衣服外,還收到了溫暖包,溫暖包里鍋、杯子、手電筒、牙膏等應有盡有;去年12月,又發(fā)放了棉大衣、棉被、食用油、大米和電熱毯……
冷暖掛心頭,關懷送到家。巧家縣的領導干部組成慰問團,到各受災鄉(xiāng)鎮(zhèn),走村入戶,看望慰問受災群眾,特別是特殊困難群體,并送上暖冬棉被及大米、食用油、衣服等慰問品和新年祝福。入冬以來,巧家縣建立了一個受災戶至少有一名干部包保的“一鄉(xiāng)一統(tǒng)、一村一組、一戶一人”“八包八保”責任制網格,把工作主陣地搬到災區(qū)一線,工作在一線、服務在一線。
為了災區(qū)群眾溫暖過冬、安全過冬,相關部門及時安排在群眾單帳篷內加掛棉內膽,每戶增發(fā)2件棉大衣、2床棉被或毛毯,對特殊困難群體每人再增發(fā)1套保暖內衣,每戶發(fā)放過冬取暖補助資金1200元,讓他們溫暖過冬,度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jié)。
重建
告別過渡房住進新房
在過去的半年里,巧家縣的受災群眾都住在過渡房里;經過半年的奮斗,受災群眾正在逐步告別過渡房。
為加快恢復重建進度,讓受災群眾早搬入新居,是大家共同的期盼。農民住房重建,資金和建材是兩大“攔路虎”,針對建材供應不足的問題,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包保干部共同想辦法,出主意,或者就地取材,或是從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毗鄰的縣、市購買,災區(qū)群眾則集中精力建設美好家園:親友幫工、投工投勞、巧匠組合、以師帶徒、邊干邊學……熱火朝天的災后重建場景在巧家大地隨處可見。通過半年的努力,受災群眾正在逐步告別過渡房,搬進了新房。
“我們一家從過渡房中搬過來了,現(xiàn)在已住在新家里,不再怕冷啦。”包谷垴鄉(xiāng)包谷垴村村民趙德朝是在1月10日搬的新家,走進他家,只見墻上掛滿了肉,客廳里擺放著電視柜、沙發(fā),家里還有一臺洗衣機……如今,在包谷垴鄉(xiāng)威寧寨114戶重建戶中,有100戶在春節(jié)前搬進新家。
“噼里啪啦……”一陣鞭炮響,王朝敏家門前異常熱鬧,近日,得知他搬新家,親朋鄰里和縣、鄉(xiāng)、村的包保干部都不約而同地前來祝賀。王朝敏激動說:“如果不是黨和政府的幫助,我家的新房子哪里會建得這樣快。”“你家的什么時候搬?”前來祝賀的村民們一邊喝酒,一起話重建、話發(fā)展,一直到深夜……
王朝敏是包谷垴鄉(xiāng)包谷垴村威寧寨114戶重建戶中,第一家搬進新家的人。為該鄉(xiāng)的恢復重建起到了帶頭作用。在巧家縣,像王朝敏這樣不等不靠,積極面對困難的人還有很多。在當地干部的幫助下,當地群眾還發(fā)展起核桃樹和花椒樹的種植。他們說,今后把果樹管理好,日子就更有盼頭了。
通訊員 施汝春 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