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6年,位于昆明市官渡區(qū)廣福路占地150畝的云南省博物館新館主體工程已建設完成,進入景觀裝飾和室內外裝修階段。今年5月18日博物館節(jié),新的省博物館將實現(xiàn)部分區(qū)域開館,屆時,市民可以免費體驗國內首家全現(xiàn)代化博物館。
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云南氣質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2006年4月批準了云南省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該項目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三大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之一,是一項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也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重大舉措。
已經完工的省博物館新館主體工程位于廣福路與關寶路交會處南側,占地150畝,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外形呈正方體,平面呈“回”字形,取意于云南彝族“一顆印”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建筑邊長104米,通高39米,貫穿多層的狹長縫造型,隱喻馳名中外的“石林”景觀。同時,外墻全部采用金屬穿孔板,上面涂抹了一層古銅色的涂料,不僅起到了隔熱效果,也巧妙地展現(xiàn)了云南有色金屬王國的地位。
據了解,省博物館新館建筑方案由香港許李嚴建筑師設計有限公司設計,按其設計理念,云南省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家鄉(xiāng),各民族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融洽生活。蒼山、洱海、滇池、石林等各種特色地貌以及氣候環(huán)境,展現(xiàn)云南多彩多姿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云南省博物館新館洋溢著云南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氣質,建筑理念源自石林自然體態(tài),嶙峋山體后卻別有洞天,尋幽探秘,而發(fā)思古之心情。設計上,盡量利用自然條件,融合環(huán)保科技:太陽能板、院落自然通風、土生植物,以減低能耗,保護環(huán)境。
省博物館館長戴宗品介紹,與位于東風路與五一路交叉口的老館相比,新館占地面積是老館的10倍,展廳面積比老館的4200平方米要大很多,可容納參觀人數也大大增加。據了解,新館建成后將可同時容納3000人次,而老館可同時接納參觀者不超過2000人。
內部構造展示科技含量
走進省博物館新館,穿過“一線天”,眼前豁然開朗,寬闊的大堂立刻出現(xiàn)在眼前。大堂面積約1600平方米,高22米,寬敞明亮的大廳,為日后開展各種公共文化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場地。環(huán)顧四周,還有許多巧妙的擺設和裝修,不僅獨居匠心,其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云南歷史文化含義。
戴宗品介紹,作為一座蘊含高科技的博物館,新館的每個展廳都是大空間設計,隨機性較大,可根據布展內容,布置大展覽和小展覽。同時,新館還采用了恒溫恒濕系統(tǒng),能保證重要文物在恒定的溫濕度環(huán)境下,保護文物不受破壞或腐蝕。
除此之外,新館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采用了國際先進的橡膠隔震技術。戴宗品介紹說:“在博物館新館主體建筑下方鋪設了166個橡膠隔震墊,這種技術的引入和應用也是西南片區(qū)博物館中第一家。建成之后,可以抵御9級地震,為館藏文物提供了安全保護。”
同時,省博物館新館主體建筑樓頂已布設了裝機發(fā)電量為327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發(fā)電設備,這些發(fā)電面板通過多個光伏陣列匯流箱,對省博物館內的照明設施進行供電,“目前,施工工程用電全部由這些發(fā)電設備提供,將來新館運行,發(fā)電設備不僅能保證全館照明,而且還能并網發(fā)電,向外供電。”
除了供電自給自足之外,新館還配備了中水處理設備,今后,雨水和污水將集中回收、集中處理,產生的中水供省博物館新館沖廁、灌溉花草樹木等循環(huán)回用,體現(xiàn)了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理念。
記者 劉曉 李競立
通訊員 郭武輝
鏈接
1951年,省博物館建館。
2006年,云南省博物館半年自籌經費400多萬元,對陳列大樓進行閉館提升改造,更換所有展覽。
2007年5月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西安市政府、中國文物報社、中國博物館學會承辦的第七屆全國博物館10大陳列精品評選活動中,省博以《滇國——云南青銅文明陳列》獲“全國博物館10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這是中國博物館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云南文博界首次獲此殊榮。
2008年5月18日,云南省博物館正式永久性免費。
2009年6月,云南省博物館新館樁基工程開始施工。
2014年1月,云南省博物館新館完成主體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