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共建首所瑜伽學院落地云南民族大學,主要有國家和學校兩個層面的緣由。”云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李炳澤開門見山地說,從國家層面上講,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時,接見的17名中國留學生代表,都是云南民族大學在印度的留學生。而這17名留學生早在印度總理莫迪擔任總理前,就與他接觸過,還相互通了信,云南民族大學這個名字已在莫迪心中留下了印象;去年11月26日,云南省與印度西孟加拉邦經(jīng)濟合作論壇第十次會議簽署《2014昆明聲明》,雙方倡議在云南民族大學和印度相關大學分別建立中印文化交流中心和印中文化交流中心,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心開辦瑜伽學院;今年1月,印度駐華大使館官員拜訪云南民族大學,就瑜伽學院的成立等具體事宜進行了商議并基本達成了協(xié)議。
從學校層面講,云南民族大學長期面向南亞、東南亞招收留學生,雄厚的師資在全國高校中都首屈一指。學校的東語學院相繼獲教育部批準“非通用語種群”(泰、緬、越、老、柬)國家級特色專業(yè)點建設,獲省教育廳批準“云南省高校小語種人才培養(yǎng)示范點”建設和“云南省東南亞南亞語言人才培養(yǎng)基地”。同時,民大也是云南省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人數(shù)最多的高校。印地語是印度官方語,云南民族大學是西南高校片區(qū)中唯一開設有印地語專業(yè)的學校,目前在讀的學生有79名。今年首屆29名畢業(yè)生畢業(yè),已全部就業(yè)。另外,云南民大也是國內(nèi)高校中唯一與印度高校開展校際合作的高校,至今已與6所印度高校有校際交流合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大還是唯一獲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政府獎學金的高校,每年均有6至10人獲得。
瑜伽作為印度文化的象征,強調(diào)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去感受它天人合一的精髓,進而從中領會印度哲學。云南民大東語學院院長陸生、國際交流處處長范菁相繼介紹,目前社會上的瑜伽培訓機構紛繁復雜,教練素質(zhì)、水平、能力也參差不齊,獲得國際認可的瑜伽教練更少之又少。成立瑜伽學院,既是對目前市場的一種規(guī)范,又是讓瑜伽回歸本位,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民大教印地語專業(yè)的老師曹宸睿介紹,目前,師資方面,民大已有3名老師是獲得國際認可的瑜伽教練。
曹宸睿介紹,瑜伽專業(yè)目前在我國是屬于非目錄外的專業(yè),要達到專業(yè)招生條件,需達到中外合作老師、課程、學生人數(shù)均為三分之一的標準。即有30%的外籍老師、外籍課程,和學生須到對方國學習等條件。學院成立后,將用4年的時間,為云南民大向教育部申報瑜伽專業(yè)打下良好的基礎。屆時云南民大將成為我國第一個開設瑜伽專業(yè)的高校。
此外,根據(jù)云南省與印度西孟加拉邦經(jīng)濟合作論壇第十次會議簽署的《2014昆明聲明》,今年8、9月將逐步落實云南民大與印度企業(yè)發(fā)展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MBA事宜;與印度古吉拉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100名博士研究生。年內(nèi)將成立有中印雙方各6所高校的中印大學聯(lián)盟。
李炳澤說,云南特殊的地理優(yōu)勢,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瑜伽學院的成立,為中印提供了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平臺,將進一步推動中印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將對印度瑜伽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瑜伽學院的建立,云南將與印度一同實施“云南·印度教育合作伙伴”計劃,充分發(fā)揮瑜伽學院的作用,打造互利合作的新平臺。換而言之,即互相借力,既傳播印度的國粹文化,又把我國、我省的民族特色、文化傳播出去,兩者相輔相成。在西南片區(qū),以瑜伽學院為支撐,云南民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將對南亞國家包括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家進行廣泛深入的語言、文化等基礎研究,從而為政府提供一個以文化傳播、教育服務社會的人才“智力庫”。同時,云南民大也將結合學校印地語專業(yè)的特色和學校民族團結示范院校的建設,推動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記者 李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