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6月25日,廣東高考成績放榜,全省文理科前十的考生備受關(guān)注。在廣州執(zhí)信中學,為“爭搶”該校全省高考理科前十的一名“尖子生”,北京大學的兩名招生老師與清華大學的招生老師“理論起來”。
隨著高考成績的相繼公布,各高校特別是名校之間爭搶“狀元”、“尖子”的大戰(zhàn)又拉開了帷幕。北大與清華招生老師為了一名學生“理論起來”只是冰山一角。此前,一些大學為了爭搶“狀元”互相揭短,甚至“撕破臉”的情況都有發(fā)生。
對此,筆者實在不敢茍同。高校爭搶“狀元”等行為首先背離了高校教育的本質(zhì)。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絕對不是也不應該是“掐尖”的機器。提升受教育者文化與專業(yè)水平,并最終提升國民素質(zhì),為國家培養(yǎng)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這才是高校教育的本質(zhì)所在。“狀元”等高考優(yōu)勝者并不是唯一的人才培養(yǎng)對象,而抓住“狀元”不松手,甚至不惜為此與其他高校翻臉,這背離了高校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
其次,爭搶狀元也容易違背考生的自身意愿,甚至造成人才浪費。按說,上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yè),這本是考生自己決定的。但在“搶人大戰(zhàn)”中,往往是戰(zhàn)勝者得到優(yōu)秀人才。這難免會出現(xiàn)“招生”影響“考生”的情況,最終讓考生沒法自主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yè)。
高校招生“搶人戰(zhàn)”背后暴露出來的,其實是高校教育功利化的沖動。一些大學搶“尖子”,其用意并不是對優(yōu)秀學生進行培養(yǎng),而是考慮這能給學校帶來的名氣和利益。表面上搶的是學生,但其實是學生頭上“狀元”、“尖子”等光環(huán),其背后所隱含的招生功利化、高校教育功利化等問題,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