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嬰兒安全島出現(xiàn)了“關閉潮”的新聞,再次引發(fā)社會對于棄嬰問題的關注。
在筆者看來,各地開展的棄嬰安全島,不僅是一個“溫潤的情感縫合”,更讓公共管理理念、人本價值、生命價值,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我們改變不了遺棄這一行為,但可以改變遺棄的結果。父母家庭不要他們了,如果社會也遺棄他們,這終歸是一種極大的殘忍。一個有溫情、有理性、有擔當?shù)纳鐣瑧摓闊o人救助的生命,打開一條微小卻有用、有效、充滿體溫的通道。只有將對最弱勢的社會個體的生命保障都做到位了,生命敬畏感才能扎根人心、長成風景。
按照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的說法,設立棄嬰島,正是基于生命至上、兒童權益優(yōu)先的原則為出發(fā)點,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是要積極爭取將事實上無人照顧的兒童納入到國家保障范圍中來的具體體現(xiàn)。可是,曾經(jīng)被寄予厚望的嬰兒安全島,沒能為徹底解決棄嬰的生命保障問題帶來喜訊。才起步不久,就出現(xiàn)了“關閉潮”。
分析原因,有人認為是經(jīng)濟壓力和管理壓力太大。雖然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無論如何,當我們將這個充滿了進步意義、人性關懷的做法,因為“經(jīng)濟困窘”而關閉,也就意味著公共關懷在和財政支持的博弈中,還是無情地敗下陣來。
換言之,口頭上標榜要承擔起對無人救助嬰兒的關懷很容易,但真要拿出貨真價實、擲地有聲的公共財政擔當,托起公共救助的底,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在有些城市根本沒有開設“嬰兒島”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公共財政為其他地市無人救助的孩子“埋單”,仍然覺得心理不平衡。如此,出現(xiàn)“關閉潮”也就不稀罕了。
“在生命的問題上,不能只算經(jīng)濟賬,做好社會托底的保障工作,給予殘缺生命足夠的關愛,才能為他們構建溫暖安全的屏障。”關懷無人救助的嬰兒,重要的是盡快出臺針對重大疾病嬰幼兒的撫養(yǎng)、醫(yī)療救治等社會保障制度,像其他國家一樣能夠達到“對殘疾嬰幼兒,或者重大疾病嬰幼兒的家庭撫養(yǎng)政府全額補助”,以避免公共救助的情緒化、短板化。唯有如此,“嬰兒島”的關閉和開放,才不會如此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