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冰桶挑戰(zhàn)”成全球性流行話題,多家罕見病患者公益基金從中受益。不過,也有人潑冷水,說不能將娛樂玩得過火,更要防止純真的慈善之心被過度商業(yè)化。
“冰桶挑戰(zhàn)”有娛樂化、商業(yè)化傾向,慈善者想通過慈善獲得一點名利和眼球效應,但筆者認為,這并不為錯。比如美國政府為了鼓勵企業(yè)做慈善,出臺法律對熱衷慈善的企業(yè)給予稅費減免,給予慈善者更多的物質或者榮譽獎勵。公共人物在參加“冰桶挑戰(zhàn)”獲得眼球效應,總體上是利大于弊。
娛樂化有時讓人擔憂,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低級趣味或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隨之泛濫。今天的“娛樂化的慈善”雖然熱鬧,但仍是積極向上的,并沒偏離“多捐錢、獻愛心”的慈善本質。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葛紅兵認為,娛樂化不會害死人,一個洋溢著自由和歡笑的社會總比一個拘謹和壓抑的社會更好。“娛樂化慈善”影響不了中國慈善的主流思想和運作方式,對于當下社會參與不足、活力不足的國內慈善活動,反而是種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刺激和引領。
因此,應該為“冰桶挑戰(zhàn)”多一些理解寬容,讓其自然平和,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正像有些網友所言:桶小,罵你不認真;桶大,罵你冰太少。只澆不捐,罵你作秀;只捐不澆,罵你沒誠意。從國外傳入,罵你崇洋媚外;從國內發(fā)起,罵你山寨。捐少了,罵你賺那么多,就捐這么點;捐多了,罵你是炒作。最后你會發(fā)現罵的那些人,基本都沒捐。
對于慈善,多一些默默支持,比動輒尖銳諷刺、打壓,更有意義和效果。
耿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