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以來,雷鋒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幾代中國人。樂于助人、無私奉獻、愛崗敬業(yè)……在時代的發(fā)展中,雷鋒精神的價值內涵不斷豐富,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時代需要。時至今日,在改革發(fā)展的大浪潮中,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物質發(fā)展日新月異,努力提升社會道德和文明風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雷鋒精神更加彰顯出信仰的力量與價值。我們要紀念的不只是一個日子,更是一種精神,而踐行就是最好的紀念。
做點好事不難
劉曉穎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是一句關于學習雷鋒的名言。遺憾的是,很多人在把“一輩子做好事”視為畏途的同時,也將“做點好事并不難”逐出了自己的心。
這樣的現(xiàn)象固然可以歸咎于市場經(jīng)濟下的逐利心態(tài),但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慣性思維也難辭其咎。一直以來,我們對好人好事習慣于典型引路、深刻挖掘意義,以致形成“高大上”的固定模式,給人一種“凡做好事必然要付出很多,凡當好人一定要拋家舍業(yè)”的印象,似乎沒有汗水、淚水的事跡會顯得蒼白。
這是一種錯誤認識。它人為抬高了道德門檻,將凡人心境、日常作為拒之門外。“小人物”沒有燦若日月的光芒,卻如億萬顆熠熠的星星用自己的微光將夜空點亮。不管是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學習雷鋒,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既要有“感動中國”“最美××”的火車頭牽引,還需要后面各節(jié)車廂銜接起來同步向前。
源于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事就是連接點。在快餐店、食堂吃完飯后,將餐盤放到回收臺上;在按勞付酬的同時,對進城務工者說一聲感謝;對前來問路的陌生人報以友善……一件極微小的事情就可能在對方心中留下難忘的感動。做點好事不難,不是難以企及的“高大上”。
今日的精神文明建設行進于一片新天地,能否充分激發(fā)社會參與熱情是學習雷鋒活動永葆活力的關鍵。“若要行遠,必先修其近;若要登高,必先修其低。”也許我們該先從“做點好事并不難”的層面入手,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精神鼓勵,為好人好事的產(chǎn)生、存在和不斷涌現(xiàn)提供可觸摸、能實現(xiàn),有堅持的道路,讓人人都能做好事、愿做好事,進而提升到“一輩子做好事”的更高層面。
找回心中信仰
朱婧
作為榜樣,雷鋒身上有歷史的印記,雷鋒精神在不同的時代也有著不同的詮釋。有人說,在70年代,雷鋒精神透射出的是愛憎分明不忘本,在8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學習的是一種釘子精神,在90年代,雷鋒精神是愛崗敬業(yè)。在新的時代背景,雷鋒精神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每個公民的道德模范樣本。
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物質的豐裕。我們步入了一個強調個性與自主權的時代,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更為多元,我們有了更多對事物的選擇、對職業(yè)的選擇,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洪流也沖破了一些人的道德底線,凡事只求利己的私欲不斷膨脹,腐蝕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信仰崩塌,人心不古。從現(xiàn)實來看,我們強調什么,往往證明我們缺失什么,今天我們提雷鋒精神,懷念那個時代,也折射出現(xiàn)代人精神的荒蕪與信仰的迷失。
學習雷鋒精神,不單單是學做好事,堅持做好事,更重要的是找到堅守的精神源頭與動力,并將之涵養(yǎng)為一種信仰。信仰的迷茫既是個人要面對的問題,也是社會要面對的問題,找到個人的人生追求、價值準則,心靈才得以安頓,群體才有依托。
今天,雷鋒精神的內涵還在不斷豐富,但樂于助人、無私奉獻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的道德坐標和各行各業(yè)的道德標準。學習雷鋒,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索取與奉獻的人生課題,才能構建起自己的信仰大廈。當每個人從心里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才能構建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氛圍和共識,實現(xiàn)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重視制度設計
劉薇薇
從小,我們每個人就受到“雷鋒精神”的價值熏陶,雖然大家在理念層面的理解不一定都相同,但“雷鋒精神”的基本內涵大致可以概括為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只是,這樣的精神內涵遇上市場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勢必會產(chǎn)生沖撞——舍己為人,自己和家庭或會遭遇雙重損失;無私奉獻,自己也許會付出不小的經(jīng)濟成本……尤其是在當前大部分人均為理性經(jīng)濟人的條件下,若是要求大家不問回報、不理付出地去舍己為人、無私奉獻,可能接不了地氣,難聚起人氣。
所以,要讓雷鋒精神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特點,除了精神層面的宣傳引領、凝聚共識之外,更需要進行制度層面的探索,讓做善事、行善舉的人們行有所得、行有所成。
曾經(jīng)當選過“感動中國”人物的“滇池衛(wèi)士”張正祥,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來守護滇池;“鞍鋼雷鋒”郭明義,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qū)群眾捐款,先后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但家中一貧如洗……雖然,他們的個人境界會令他們不太在乎得失,但若是要發(fā)動更多的人來學習、效仿,或許“理性經(jīng)濟人”效應就會在大范圍的人群身上體現(xiàn)出來。
古語有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在筆者看來,支撐每個普通人迸發(fā)出這樣力量的,恰恰是制度環(huán)境。比如,我們有沒有社會救助基金,專門為做了好事但卻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幫助?是否有一套社保體系,為助人之后留下的身心殘障接續(xù)買單?是否有明確的懲戒機制,讓輕賤善心訛詐善舉的行為受到處罰……英雄并非都不食人間煙火,倡導向雷鋒同志學習也是,做好制度設計,才能為人們注入信心,推動“雷鋒精神”的踐行持續(xù)下去,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與落實。
強化法治建設
謝建東
雷鋒精神曾經(jīng)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今天,面臨許多新情況,如何繼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成了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當今時代更好地學習雷鋒,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超越時代限制的精神價值,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二是著眼于法治精神與制度建設,樹立規(guī)則意識、底線思維,將自律、他律有機結合,提高崇德向善的境界。
精神境界具有永恒的價值。在道德滑坡的時代,學習雷鋒仍然具有極高的現(xiàn)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所倡導的許多內容都可以從雷鋒的事跡里找到影子。
今天,我們學雷鋒就是要學習他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學習他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學習他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必須著力于提高精神境界、加強道德修養(yǎng)。
當然,還要警惕學雷鋒出現(xiàn)的形式主義,即以道德評價代替法律制約。現(xiàn)代社會的有序運行需要道德引領,更需要法治規(guī)范。凡事推給道德,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與雷鋒精神相背離。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不僅需要明確什么是高尚,也需要清楚什么是不能觸碰的底線。許多問題不僅是道德的問題,也應該是法律的問題,且應法律在先,道德在后,在道德與法律沖突的時候讓位于法律。
強化法治觀念,加強制度設計,應該是新形勢下學習雷鋒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