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位到掛鉤點邊遠窮困村扶貧,送去了一批小豬,當時賓主言歡,暢想美好未來。過了幾天,村民們給該單位打電話:“快來喂你們的豬,不然快餓死了。”這不是一個笑話或杜撰的故事,這是筆者朋友單位的真實事件,卻比笑話還荒誕不經(jīng)。
近些年來,國家各級各部門為了扶貧,出臺了許多措施,掛鉤扶貧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過程中,一些單位采取了應付式扶貧,送物資、造景觀,搞盆景式扶貧;還有的單位一到扶貧點必搞儀式,增加不必要的開銷;還有的村子發(fā)展好變富裕后,依然被劃在扶貧對象之列。
這些流于表面、完成任務式的扶貧,一來沒有起到實效,二來也造成了扶貧對象“越給越要”的怠惰心理,理所當然地認為扶貧是別人的事。別人給我產(chǎn)業(yè),別人就得替我搞好;別人給我?guī)最^豬,還得來幫我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致富等國家資金扶持、發(fā)展靠當?shù)卣畵芸畹默F(xiàn)象。
扶貧得有態(tài)度,這話可以分兩頭說,一方面要轉變扶貧單位的觀念,不能為了扶貧而扶貧,要多深入了解扶貧對象的真實需要,做到精準扶貧;另一方面,要幫助扶貧對象摒棄“等、靠、要”的懶惰心理,帶領他們轉變觀念,一起為致富想辦法、出主意,闖出一條生路。
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