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金色的陽光灑滿了坐落在山頂上的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沙依坡鄉(xiāng)兩所學校的操場,孩子們正高興地跳著、鬧著,校園里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歡笑聲。
例行幾年來各自擬訂的計劃,鄉(xiāng)中心小學校長熊道松和中學校長官新寶再次檢查了宿舍、食堂、教室和操場上的體育設施,然后又分別找到幾個學生座談交流。末了,還以鼓勵的方式遞給他們少許的零花錢,囑咐他們要好好念書。
“孩子是老師不辭千辛萬苦勸回來的。”“校長帶頭,全校的教師都在幫助和關愛他們。”回想本學期走過的第一個月,老師們記憶猶新。他們說,3月1日開學第一天,各班的老師開始迎接暫別了一個寒假的孩子們,從早晨到下午,各班各年級都在焦急地核對著前來注冊報到的學生,希望沒有輟學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很快,注冊核對的結果出來了:中心小學510個學生歸來508名,尚有兩名學生未能按時到校。中學在冊學生有625名,前來報到的孩子們僅有596名。“有孩子可能輟學,要盡快查找原因,找到他們。”拿到各班匯聚來的情況統(tǒng)計,兩名校長拿起電話馬上就將情況通報到鄉(xiāng)里,并分派人手盡快聯(lián)系學生家長,詢問學生的下落。打幾十個電話后,天色逐漸暗了下來,部分學生的情況尚未能得知,學校又忙著聯(lián)系鄉(xiāng)村干部,安排班主任老師一同趕往以前學生登記的村寨。
“要把學生帶回來嘎!”“哪怕是墊工資、墊醫(yī)藥費也要去做,不能讓一個孩子因病因貧輟學。”送出尋訪教師的時候,兩名校長千叮嚀萬囑咐。
3月1日傍晚,帶著學校的囑托,10余名教師分別出發(fā)了。拿著路邊撿來權當拐杖的樹枝,捏著手電筒,幾位老師還不忘檢查一下錢包里是否帶錢。3天時間,尋訪的教師們走過上百公里山路,踏進18個村寨,或蹲守或查訪,分別尋找到20多個學生的家庭所在地和知情人。經(jīng)過詢問、察看和記錄,信息出來了:未能報到的中小學生中,有10名已隨父母外出打工了;部分孩子已輾轉到幾百里外姥姥家,難以到校報到;還有部分中學生,則是因為受社會一些思想的影響,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
“這些孩子年齡還小,人生的路還長。不能就這樣讓他們失學。”兩所學校再次派出教師走進掩藏在叢林里的村寨,追蹤查訪遠去的學生。
到3月16日開學第一天,流失了的學生,有10余名返回了學校。然而,那些隨父母出省打工,甚至在家鄉(xiāng)注銷了戶口的孩子們,學校卻難以掌握到他們的詳細的信息。他們在外地是否安好,有沒有及時入學等,一直牽掛著教師們的心。
記者 馬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