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員干部對照各時期涌現(xiàn)的先進人物照好“鏡子”,見賢思齊,有助于加強黨性鍛煉,培養(yǎng)良好作風。
焦裕祿、楊善洲就是這樣的“明鏡”。上世紀60年代,焦裕祿帶領蘭考全縣人民艱苦奮斗,奮力改變貧困面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上世紀80年代,退休后的楊善洲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禿嶺變成綠色寶庫。
努力做焦裕祿、楊善洲式的好黨員、好干部,就是要對照他們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思齊而上。思,當始終牢記為民服務的宗旨,懷揣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查擺自己在思想、素質、能力、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齊,當篤行先賢精神,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像他們那樣對待群眾、對待同志、對待事業(yè),忠誠愛民、無私奉獻。
見賢思齊非一時之功,需深學、細照、篤行。見賢思齊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不斷用榜樣的浩然正氣和感人事例震撼心靈、引領腳步,方能激起奮發(fā)有為的進取狀態(tài),把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引向深入。
本報評論員